嵊州新闻网 > >乡镇网闻 > >鹿山 > >新农村建设专栏


一个专业村的产业历程
来源: 今日嵊州  作者: 袁华东   2006年09月05日  

页面图片

报告单

村名:鹿山街道板头村
特色:兰花
规模:全村人口725人,从事该产业170人。
效益:兰花总收入280万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56%。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明代张羽在《咏兰花》诗中如此形容兰花。兰花,姿态素雅,幽香清远。古往今来人们对它评价极高,被誉为“花中君子”。
    8月30日,当我们走进鹿山街道板头村蒋银樵的嵊州兰园时,身临其境了诗中的意境。百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兰房里,层层叠叠、密密匝匝摆放着一盆盆兰花,丝丝清风中,缕缕暗香四处飘逸。湿帘、温控、通风、监控等设施一应俱全。有着30余年养兰史的蒋银樵告诉我们,园内现有200余个品种、1000多盆名贵兰花。可谓名品众多,兰香满园。
    养兰人常自嘲:一朝养兰,终身为奴。望着满园的珍品,60岁的蒋银樵感慨万千。1974年,蒋银樵怀揣东拼西凑的8元多钱,用7元钱向苍岩一姓俞的兰花种植户买了3苗“苍岩素”。拿回家精心培育,第二年发苗后发了7苗新芽,到第三年发了20多苗……当他用竹篮盛着一苗苗兰花拿到池塘中洗根时,总会遭来乡民们的嘲笑。而他却依然乐此不疲地忙乎着:别人笑我呆头,我却尝到甜头。“苍岩素”的价格从买入时的2元多一路看涨,从10元到20元又到30元……到他最后卖掉时,11苗卖了385元,相当于当时生产队一个壮劳力一年的收入。从此,蒋银樵更认准了这条“不务正业”之路。

    1995年,在蒋银樵养兰史上,是一个难忘的年头。那一年,蒋银樵从新昌兰农王其宝手中第一次买来两苗蕊蝶,那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虎蕊蝶”。当时很多兰友都不认可,认为这样的蕊蝶很多、很普通,但蒋银樵却始终认为“虎蕊蝶”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故第二年又一举买入18苗。经他的大力推介,“虎蕊蝶”慢慢从一个普通的蕊蝶成为国内外兰界一致公认的一代名花。
    独到眼光和过人胆识,使蒋银樵在我市兰界声名鹊起。同村村民看到后,也想跟着种养,蒋银樵总是热心开导并积极引导。村里最先跟着“吃螃蟹”的是俞显潮。1996年,俞显潮从蒋银樵处觅来几苗新品试着种养。刚开始,怎么种都不知道,是蒋银樵亲自手把手帮他种下的。之后,师徒俩经常凑在一起琢磨兰艺,先后培育嵊州梅、嵊州蝶等数种名品。后来俞显潮又自己精心培育了“大富贵”、“小花猫”等几种珍品,现在他的俞氏兰苑已有近百个春蕙兰优秀品种。采访前一天他刚做成了一笔交易,仅4苗新品就换回了一辆小车的钱。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看着前几个跟“吃螃蟹”的村民都种兰发了财,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兴起了养兰高潮。每当村民有求,蒋银樵都是有求必应,总是上门手把手帮他们种,教村民给兰花整叶、浇水、培土、搭棚、施肥,耐心传授数十年的“养兰经”。在他的带领下,全村170人加入了养兰花行列。随着村民种养水平的提高,村民养兰花收入也水涨船高,种其它农作物已是望尘莫及了,村民也从农闲养兰变成了专职养兰。一个养兰产业逐渐在板头村形成。
    与此同时,板头村两委会不仅在村民建造兰房上提供政策便利,还积极组织大户参加兰展。蒋银樵的珍品在历次全国、省、市兰博会、兰展中屡获金、银、铜及栽培奖,他的徒弟们也不甘示弱,也纷纷拿着自己栽培的新品前去参展,基本都能从兰展上捧回一个奖来。谁栽培了一个新品、谁在兰展中获奖了……养兰、谈兰成为全村人茶余饭后谈资的主要内容。
    “兰花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今后几年内,力争使我们板头村的兰花产业真正走向产业化、大众化,使之能真正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望着村中林立的别墅和穿梭的小车,村支书金君钦信心很足。


编辑 史华东


  相关文章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