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乡镇网闻 > >石璜 > >新农村建设专栏


桑园唱响机杼声
来源: 今日嵊州  作者: 裘武军 张金兰   2006年08月10日  

    石璜镇堰底村
   户数:360户
   人口:1031人
   主要经济来源:
   蚕桑、丝织、电机
   人均收入:6800元
    沿着宽阔的水泥路面,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整片整片的桑田和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工地上,豆大的汗珠正顺着施工人员的脸颊滴落在地,蒸发在滚滚热浪之中,一如他们建设新农村高涨的热情,而苍翠欲滴的桑叶则迎着灼人的骄阳,在夏日的暖风中尽展着迷人风姿。
    “蚕桑曾经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接近于全镇的50%。这里正在建设的是我们村的工业集聚点,计划投资217万元,将建成标准厂房2583平方米,计划在本月底封顶,10月份进行验收。”堰底村村主任商卫平指着正在建造的工业集聚点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堰底村发展蚕桑产业和个私经济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该村是石璜镇蚕桑生产特色示范村,植桑养蚕已有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蚕桑业曾达到顶峰,全村共养蚕2000余张,植桑面积达400多亩。过去几年因效益不佳,产量有所下降,今年随着蚕茧价格的回升,又新发展了优良品种桑园面积100亩,养蚕张数已从去年的336张增加到378张,仅仅春茧收入就比去年增加6万余元。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产观念的更新,勇于创新的堰底村村民不再安于养蚕致富的现状,积极发展个私经济。目前,村里已有丝织、玻纤加工户25户,电机及电机配件加工企业7家。电子配件大户赵美英说:“以前个私企业都在家中生产,但家中加工场地太小,没有宽敞的生产厂房,也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正在建造的工业集聚点内厂房宽敞,环境整洁,且交通便利,这将有效解决在家中加工生产所带来的种种不便。”
    要致富,先修路。良好的交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到今年5月15日,全长700米、面积3000平方米的村中心路面硬化工程已全部完工。73岁的史银花老人激动地对记者说:“不敢相信,真的不敢相信能在自家门口看见宽阔的水泥路。这都是村干部为村民着想,积极为村民办实事的体现。”
    为切实搞好新农村建设,堰底村提出了“团结、务实、争强、创优”的口号。从7月1日起,实行分组轮流值班方案,每天从早晨7时半到下午5时半,有2位村干部坐在村办公室,以便及时解决农民的难题。同时,为加快拆旧建新工作,村里还成立了拆房专业队,把美化村容村貌列为实事工程。
    在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村主任商卫平站在村口的村规民约牌子旁充满信心地说,“下一步,村里还将进行路灯亮化、自来水改造、村庄绿化以及包括篮球场在内的休闲场所建设等工程,使我村的新农村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编辑 史华东


  相关文章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