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乡镇网闻 > >里南 > >新农村建设专栏


小山村催化丝织革命
来源: 今日嵊州  作者: 章炳军   2006年09月01日  

报告单

   村名里南乡中叶村
   特色丝织
   规模全村107户人家,从事丝织业23户。
   效益丝织业年产值100多万元,丝织业增加人均年收入2300多元,占全村人均年收入的50%以上。

页面图片

    一个产业,一项创新,改变了一个贫穷小山村的命运,还引领了全乡的丝织革命。在中叶村人眼里,发展丝织业已经成了致富的代名词。

首创丝织小区,催化了丝织革命

    中叶村是里南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全村仅有107户人家,284个人口。村民人均不足半亩水田,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200多亩茶园和外出打工为主。
    进入新世纪后,全市各地掀起了发展家庭个私经济的热潮,看到周边村尤其是甘霖石道地一带老百姓依靠发展个私经济先后富起来,中叶村人心里急了,在不断反思和比较中寻找差距:为什么石道地一带老百姓比本村富,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发展丝织业而致富。2002年上半年,中叶村两委会一班人坐下来,研究讨论如何发展家庭个私经济,并大胆提出了创办丝织小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里南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02年下半年起,中叶村先后投资40多万元,在位于村南面的5亩荒地上新建了全乡首个丝织小区,在做好相应的通电、通水等服务工作后,向社会公开招租。
    2003年1月,丝织小区正式投产。针对进入小区大部分织机户缺乏相关知识,中叶村出面从绍兴聘请了1位师傅,就织机修理与管理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培训。由于丝织小区交通条件便利,相关服务措施到位及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吸引了许多客户前来加工,周边10多个村的投资者落户丝织小区。最早进入小区的织机户之一蒋志银,家在海拔400多米的里下山村,至今还没通车,以前他一直在外地打工。一听到丝织小区建成的消息后,马上就报了名。刚开始,他只有2台织机,现在已经有5台织机了,每年的收入较为可观。
    榜样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并成了全乡的样板。看着小区里的织机户织布赚了钱,许多世代靠茶叶为生的农民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购买织机。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进入小区的织机迅速增加到59台,连邻近东阳市一位姓俞的农民也闻讯赶来。

织机奏响致富曲

    隆隆的织机声奏响了致富曲,中叶村的许多闲置用房被有效利用起来。据统计,中叶村从原先的2户人家4台织机,迅速增加到现在23户人家68台织机。
    村党支部书记金兴良笑眯眯地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台织机平均年产值1.5万元计算,68台织机总产值达102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不足2000元,迅速增加到去年的4270元,还解决了全村7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由于中叶村在发展家庭个私经济方面成绩显著,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发展家庭个私经济三等奖。
    根据丝织产业发展情况,中叶村打算进一步发挥丝织小区交通便利的优势,争取扩大小区面积,使全村织机拥有量(包括外来户织机)数量达到200台。


编辑 史华东


  相关文章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