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求村一角
一只黄牛塑像,倔强地朝着东方。一块黄色土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周围,到处都浮动着文化的气息。 剡溪岸边。鹿山街道西求村。村广场,墙壁上,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当一个个文明的符号散布在村子的角角落落,当一张张日历被翻过大半本的时候,西求村人却借着文化这只翅膀,过上了不一般的生活。村支书邢小军说,“是文化,改变了我们这个村庄。”
文化,改变了家园
西求村地处鹿山街道西部,距市区仅有2.6公里。“虽然离城近,但没有半点城市的影子。”村民们一度这样说。
的确,这里曾经垃圾成堆,烂塘当道,野草杂生。汽车驶过,晴天,漫天尘土卷起;雨天,小路泥泞不堪。一次,一位街道干部前往西求村办事,小车驶进村子,停了半个小时,一看,眉头顿时打了个结:车子外面,黑丫丫地叮满了一大片苍蝇,四周更是恶臭冲天,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如何改变脏乱差的面貌?如何打造现代的生态环境?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邢小军更是愁煞了心。 烟蒂头丢了一个又一个,思路想了一套又一套。烟雾缭绕中,邢小军打开门,东方微白的天际露出了曙光。 那一天早晨,一阵阵响亮的铁锨声扰乱了村民们沉沉的梦。此刻,邢小军和79岁的袁柏仁正高高地卷起裤管,手里握着铁锹在挖土。邢小军和老党员带头干起来了,暖暖阳光的照射下,汗水一滴一滴地淌了下来,落在脚下的那个烂泥塘里,也落在村民的心头…… 村干部来了。 村民们来了。 在西求的外乡人也来了。 土地,在沉寂多年后,被一双双执著的手唤醒了。在土沟边,泥塘里,石头堆上,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家你拿一把锄头,我拿一只畚斗,共同奏响了一曲新农村建设的交响乐。 趁热打铁。一份份资料,一本本书籍,一份份文化“礼物”,经邢小军他们精心打造后,又沉甸甸地回到了村民们的手中。为广获经验,拓宽视野,他们还前往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取经,并请来专家作辅导。为了打造“生态”西求,为了新村建设,他们时不我待。 不到一年时间,西求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6公里象鼻山至西求村的通村公路硬化了,6200平方米村内主次干道硬化了,800米绿化带像一条丝带围在村子的身上,8000平方米农村公园正静静地等待着一道道惊羡的目光。臭水塘没了,垃圾堆没了,烂泥地没了;生态池塘、喷水池、假山、凉亭、升旗台、篮球场……一个花园式的村庄正崛地而起。同时,还形成了村南休闲娱乐区、村北生活居住区、村边农业生产区的发展格局。
文化,创造了财富
到处都是主题鲜明的文化墙。一幅《长征路上》,几米长的墙面绘着万水千山、雪山草地,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的艰难跋涉,被浓缩在这堵墙上。旁边题着几个红字:发扬红军长征艰苦精神。用长征来比喻新农村建设的艰难,可见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村民们久久地站在“长征路”前,久久地回味着…… 发展经济的路同样也如长征般曲折。上世纪80年代,正值农业种植多种经营之时,村民周信祥远赴辽宁,引进了叫“金皇后”的葡萄品种,不想,播下了西求葡萄的第一粒种子。邻带邻,亲帮亲,葡萄种植面积像葡萄藤一样,越蔓越开,越蔓越大。年复一年,品种换了一代又一代,西求人种植葡萄的热情却越燃越旺。为了更新品种,村两委会组织村民远赴金华;为了学习技术,村民们自费到上虞葡萄科研所取经。如今,西求村有了40个冬暖式葡萄大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打造起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葡萄专业村”。
文化墙
下一步,他们还准备发挥葡萄的绿色魅力,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待到满村葡萄晶莹碧透、甜得醉人之时,三辆马车整装待发,带给前来西求村游玩的市民以从未有过的体验。 一本《农技信息》放在邢小军的办公桌上,里面是一条条农业政策、信息和技术服务方面的内容,他在上面做了密密麻麻的圈点。 “一个新时期的农民,就要广拓渠道,从多角度了解各类政策和致富信息。”邢小军说。 话虽不出奇,却是真理。如今,西求村利用本村实际,在现有350亩葡萄和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新辟出12亩土地作为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基地,全年按农事季节举办多期葡萄、蔬菜技术培训班和农技咨询交流会,为创业者提供平台和最大限度的帮助。另外,随着剡溪支流长乐江改道和剡溪古道的变迁,西求村边一块难得的湿地曲径婉转,整个河道全长约3000米,池塘相隔咫尺,成片的果木随处可见,芦苇、蒿草在河岸两边向河中延伸……用不了多久,这里又将吸引大批市民前来休闲观光。
文化,增进了和谐
12月10日,西求村第一届文化节。雨滴敲打着一把把色彩斑斓的雨伞,雨伞下,一双双渴盼的眼睛,投向了搭建在篮球场里的戏台上。那里,一台绍剧大戏《包公》正在上演,高亢的绍剧穿透了拥挤的人群,久久地回荡在西求村的上空。
西求文化节现场
趁着演出的间隙,站在台边的演员单师傅将打量的目光投向了远处。冬雨淅淅沥沥,夹杂着冷风,从四面八方袭来。单师傅没有感到一丝寒意,化过妆的脸上依旧看得出温暖的表情。单师傅说,“西求真的很美,我走南闯北那么多年,西求给我的感觉很亲切、很和谐,这里的确与众不同。” 和谐,一个熟悉的字眼,让人感受到温馨和美之风。 如今,只要你在西求转上几圈,一股文明和谐之风就会扑面而来。村里专门设立了科普阅览室,村民在阅读中学到了科技知识;村口的墙上书写着古训和一些典故,警示村民崇尚文明道德;新农村建设的实事也形象地被画成棋子挂在墙上……一个个由文化建成的“家园”,为鼓励创业、交流技艺、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提供了场所,从而为西求村的和谐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一个秋天的早晨,一场新农村建设的动员会刚刚结束,62岁的裘荣棠便第一个来村办公室敲门了。“听说村里要接自来水,我把300元钱交了。”他真诚地说,“早一点凑齐,我们就可以早一点用上自来水。”面对一双热情的眸子,邢小军感动了,他轻轻地接过三张带着皱折的百元钞票,上面还留着余温,一缕一缕暖进了邢小军的心头,更带动了村民们的热情。只一天多时间,几万元的自来水安装费全部缴齐。 文化节,吸引了本村村民的热情参与,也迎来了外村人兴冲冲的脚步。“西求村路灯可是多得数都数不清,文化墙多得看都看不够啊。”从梅家湾村赶来看戏的董大妈,面对西求的变化,不禁喜上眉梢,“几年前,女儿嫁到了西求,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眼睛一眨,生活由穷到富,环境由差变美,人与人之间和和气气,伢做娘的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村风正,民风好,党风廉是我们村的特点。”邢小军把手一挥,一脸的自豪。 事实上,西求村人在发展中逐步增强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和文明意识,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提升了,广大村民群众建设和保护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被调动了起来。长期以来,村子未发生重大违法犯罪事件和集体信访事件,全村社会保障参保率达95%以上,计划生育率达100%…… 老黄牛,是西求人的自喻。如今,西求人正以黄牛的精神,以文化作为利器,用一双双勤劳的手改变着自己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