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记宓风光创作的彩塑泥人系列《朝圣》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文/摄 徐华铛 2010年11月23日11:30:05 

一曲震撼人心的朝圣颂歌

    雕塑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宓风光,积淀数载,呕心沥血,用泥巴再现了藏民朝圣路上的撼人情愫,偿还了自己长达十余年表现这个题材的夙愿。

  作品《朝圣》反映的是藏民为朝拜自己心目中的圣地,行进在路上的情景。在藏民的心目中,寺庙、神山、圣湖是圣地,而布达拉宫是最大的圣地,能够到圣地,特别是到布达拉宫去一睹她的风采,去感受她的神圣,去洗净自己一生的罪孽,是千千万万个藏民心中的梦想。许多藏民可以放弃一切,只身上路,向着心中的圣地进发。为了体现自己对圣地的虔诚,藏民们在去圣地的路上,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有的甚至不用双脚走路,而是以自己的身躯,用合掌的双手朝圣,扑下去,全身心地贴地,再爬起来,再扑下去,再爬起来……他们就以这样一种用身躯丈量大地的方式,朝前迈进。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朝圣者风雨无阻,心如石坚,始终不渝。

  十多年前,宓风光以画家的身份去青藏高原考察,这里是藏民的聚居地,那瑰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使他怦然心动,特别是藏民到圣地朝拜的虔诚,更引起他心灵的震撼,便决心用泥巴来创作这动人的画卷。为能真实地反映藏民在朝圣路上的情景,宓风光画了大量的速写,和藏民进行亲切地交谈,并和当地的民俗专家进行探讨,从中积累藏民的风俗资料,如藏族的牧民为抵御高原的寒冷,往往穿皮袍,而且皮的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图案,还常用兽毛镶边。而藏族的农民多穿白色圆领的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则镶有花边,喜戴毡帽。妇女们的腰间系有鲜艳如彩虹的氆氇围裙,将头发梳成细辫披在身后,头发上有丝带装饰。藏民在三跪一拜的朝圣途中,双手掌心和胸前均有竹片和粗皮护持,这一切均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作品《朝圣》由10个人物组成,这是一支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朝圣队伍,队伍中有老年人、年轻人和儿童;有牧民、农民、哺乳妇女,也有喇嘛;老者面目慈祥,神态安然;年轻者庄重肃穆,充满渴望。他们穿戴着藏族的各种服饰,有的手摇转经筒,有的数着手中的长串佛珠,有的合掌礼拜,有的三跪一拜全身贴地。还有一位藏族妇女怀中兜着待哺的婴儿,手中摇着转经筒,每转一次就等于念诵一遍经文,她在为自己祈愿,也在为怀中的孩子祈愿,希望转经筒能转去烦恼,带来吉祥。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创制者在追求真实的前提下,运用具像和夸张、粗犷与精到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使整组作品简约大气,生动传神。如人物的神态、服饰,是具象的;而他们的动作、双手是夸张的。人物的整体造型是粗犷的,而人物的脸部表情、手指的关节以及皮袍的质感、围裙的色彩却是精到的。特别是脸部的神态表情,那一块块小泥巴恰到好处地贴在眼窝、脸颊、下巴上,将藏民在朝圣途中那种对圣地的向往,对前程的憧憬,以及对愿望的祈求,刻画得入木三分。整组作品既有扩张稳重的体积感,又有雕塑造型的重量感,体现了创制者的泥塑艺术表现功力。

  作品的色彩处理也颇有特色,创制者有意让雅洁的色泽和泥土的本色有机地融和在一起,有的地方则干脆保留泥土的固有本色,如朝圣者脸部合双手的肤色大多为泥土的本色,只在脸颊、嘴唇稍敷上一抹土红色,双眉敷上一点黑色。袍子的颜色也有区别,如喇嘛的暗红,乳妇的淡蓝,老妇的土灰,姑娘的黑色,其余的也多为泥土的本色。通过色彩和泥巴的巧妙结合,生动地表现了兽皮的茸毛感、皮袍的光洁感以及氆氇的绒线感,令人叹为观止。唯有保持鲜明色泽的是妇女的围裙,从中折射出藏民服饰的一抹亮色。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显示出藏民在岁月风烟中的沧桑,因藏民在长达数天甚至数月中是不可能换衣服的。另一方面,则表现了藏民在朝圣路上那种质朴、虔诚的本色,从而,使整组作品显得厚重、大气.。

  宓风光的这组作品,不仅是一组震撼人心的朝圣赞歌,而且也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颂歌,更是他从事泥塑事业32年来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自强不息的勉歌。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