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见稿)
编者按:正在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嵊州篇)要求编写在嵊州历史上的五位著名人物和五件重大事件。我们初步拟出以下六件重大事件和六位著名人物,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刊登于此,广泛征求嵊州各界人士的意见,最后确定五位著名人物和五件重大事件入围。读者朋友您可以把您的意见反馈到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联系电话:83031269。
一、著名人物
谢灵运(385—433),东晋末南朝宋初著名文学家、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出生于始宁县始宁墅(今属嵊州市三界镇)。晋太元十三年(388),祖玄卒,灵运袭封康乐公。隆安三年(399)离始宁去京都建康。义熙元年(405)入仕,先后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宋国黄门侍郎、太子左卫率等职。元熙二年(420)晋宋易代后,降公爵为侯。南朝宋永初三年(422),遭权臣排挤,出任永嘉太守。次年称疾辞官,居始宁庄园。居始宁8年中,其中一年入朝为秘书监、待中。南北朝元嘉八年(431),任临川内史,不久被流放广州。元嘉十年,以叛逆罪,弃市广州。谢著作甚丰。其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名动京师,文帝称其诗、文为“二宝”。现存有《山居赋》以及《过始宁墅》、《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20余篇。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省嵊州市浦口镇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902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10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914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16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1919年被选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29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38年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1940年因抨击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遂于同年被逮捕,1944年恢复自由。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二、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四、五届常务委员。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7年发表著名《新人口论》,但遭批判,1979年被平反。主要著作:《中国经济改造》、《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等。
王金发(1883—1915),名逸,字季高,号孑黎,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董郎岗村人。辛亥革命志士。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乌带党,二十八年归附平阳党。三十年创立“大同学社”,进行反清活动。三十一年,去绍兴协助开办大通学堂,入光复会。不久,东渡日本学习。三十二年回国,任大通学堂教员。三十三年被推为绍兴光复军分统。皖浙起义失败后,遭清廷通缉。清宣统三年(1911),王率敢死队赴杭,清廷被推翻,出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民国元年,军政分府撤销,后去北京,拒绝袁世凯之聘,回上海。民国2年,“二次革命”爆发,王率旧部讨袁。失败后,被通缉。次年,王以巨款贿赂段祺瑞亲信,准免通缉。民国4年,王到杭州活动,浙督朱瑞秉承袁世凯意旨,逮捕王。后被杀于杭州。
任光(1900—1941),笔名前发,浙江省嵊州市城关镇人。革命音乐家。1917年入上海震旦大学。1919年赴法国,入里昂大学攻音乐。1924年受聘于越南河内一家琴行制造厂。1928年回国,任上海法商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后结识左翼进步人士发起进步团体。1934年创作《渔光曲》、《大地进行曲》等,并将一批革命歌曲录制成唱片。1936年创作《打回老家去》。次年再度赴法,进巴黎音乐师范学校进修,并创作《中国进行曲》。1938年回国,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次年,曾去新加坡开展华侨歌咏活动。1940年回国赴重庆,为抗战影片《东亚之光》谱曲。同年7月,赴皖南新四军战地文化处工作。1941年1月,任在皖南事变中突围时阵亡。《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悼念任光,誉其为“民族的号手”。
胡兰成(1907—1982),又名蕊生,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胡村人。著名文化人。1927年北京燕京大学肄业。1937年到上海,在《中华日报》任主笔。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当编辑,此报为汪精卫所办。因一文得汪氏赏识,不久便升为伪“宣传部”政务处长,并主持《中华日报》。后又被汪伪政权委为“行政院”法制局局长。抗战胜利后,胡改名易姓,在温州一中学任国文教师。解放后,经香港偷渡到日本。在日本,胡因对朝鲜战争局势的看法,得到蒋介石的赏识,于1973年应聘到台湾阳明山文化学院任客座教授。1976年在台湾正义之士对胡的“汉奸”历史的围剿下,胡被迫辞教职回日本。主要著作有《今生今世》、《山河岁月》、《禅是一支花》等。
袁雪芬(1922—2011),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杜山村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1933年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旦。1942年起倡导越剧改革,创尺调腔。1946年把鲁迅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现代戏《祥林嫂》,引起强烈反响。1947年团结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1949年参加开国盛典。其后多次率团出国演出。任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1953年和范瑞娟共同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成全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舞台艺术片。表演细腻,唱腔厚实、凝重,形成风格独特的“袁派”。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1955年获缅甸总理吴努授予的金质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二、重大事件
裘甫起义:唐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剡西人裘甫(又作仇甫),率众百余人,攻陷象山,官军屡战屡败,明州城门紧闭,起义军又进逼剡县。次年正月,义军在天台山大败唐军,攻占剡县。其时,义军提出“开府库,募壮士”,义军发展到数千人。二月,唐军与义军战于剡西三溪(今属石璜镇),义军大败唐军,唐三将战死。义军迅速发展至3万人。裘甫遂在剡县建立政权,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天平”。三月,义军乘胜出击,攻占唐兴(今天台县)、上虞、慈溪、奉化、宁海等县城。四五月,唐将王式分东南两路围攻义军,义军败退。六月,裘甫退守剡城,3天激战83次,突围中被俘。八月,就义长安。
越剧诞生:清道光初,甘霖镇马塘村国学生金继人创新曲四工合调,农民学会后出外沿门卖唱,以谋生计,名曰唱小歌,此为越剧唱腔之前身。至同治、光绪间,金芝堂、相来鑫等上台唱书,在四工合调基础上创吟嗄调、哀哀调等,成为舞台曲艺,名落地唱书。落地唱书经历了师徒配、双档、多档和分角色串演等发展过程。1906年春,艺人们在甘霖镇东王村、马塘、崇仁镇下相村相继创建戏班,男子越剧在嵊县诞生,流行于农村和杭州、上海等城市,名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1923年7月9日,王金水在甘霖镇施家岙村创办第一副女子越剧科班,从此女子越剧诞生。1930年女子越剧大兴,抗日战争后风行于上海。后经袁雪芬等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唱腔流派,成为全国地方戏中的一大剧种。
石璜缴枪:中共嵊西党组织由于执行了“荫蔽精干”方针,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主力北撤后,浙东根据地中共地下党组织遇到了空前的困难。中共金萧地区特派员马青针对严酷的形势和嵊西的有利条件,果断决定从驻扎在石璜关帝庙内的辅仁乡自卫队中夺取武器。1946年11月15日,金萧地区特派员马青通知应飞等率金华武工队到达嵊县大昆孔村隐蔽待命。18日晚,马青在箬帽墩黄美友家召开缴枪的军事会议。19日晚,五十余参战人员在作内应的齐昌瑞带路下,很快解除了步哨武装,马青率领武工队冲进关帝庙。当时部分自卫队员外出附近村子看戏,留下人员即被生擒。这次石璜缴枪不发一枪一弹,计缴轻机枪3挺、步枪35支、短枪11支、手榴弹、子弹数担。石璜缴枪是解放战争时期浙东蒋管区革命武装斗争最早的一次主动出击。
南山水库建造:南山水库建于长乐江支流南山江的中游长乐镇与横山乡之间。集雨面积109.8平方公里,采用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型,墙高72米,为浙江省内最高的土坝,总库容1.05亿立方米,正常库容6987万立方米。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水土保持、水产、供水、旅游等综合功能。1958年6月动工,1961年秋蓄水受益。1968年3月续建,1973年春竣工。1976年11月至1979年底,按“可能最大降水量标准”完成保坝工程达到现有标准。共计完成土石方282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2.7万立方米。按当时实用资金计算,总投资1050万元,投工535万个。使用水泥8320吨,木材4516立方米,钢材822吨。可灌溉农田8.9万亩。防洪受益5.1万亩。
民情日记:1998年3月,雅璜乡党委书记李春阳在乡党政联席会议上,回顾总结了1997年干部教育情况,并提出在全乡干部中开展记民情日记的设想,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同意,并组织实施。民情日记制度的实施,促使乡镇干部下村入户,出点子,帮助农民办实事蔚然成风。民情日记活动到2002年已历5年,这一活动和做法被多家新闻媒体关注,并受到中央、省和绍兴市领导的肯定。2001年受到胡锦涛的称赞。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曾5次对民情日记作过批示,并到雅璜乡考察,全省掀起学习雅璜经验、记民情日记的热潮。民情日记是新形势下改进领导方法,联系群众,为人民办实事的好载体,是一项农村工作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小黄山遗址:小黄山遗址在甘霖镇上杜山村,属新石器早期遗址,面积10万平方米,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2005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嵊州市文物管理处对小黄山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为期两年的考古,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发现壕沟、房基、灰坑、墓葬等一大批遗迹,出土陶器、石器1000多件,取得重大学术成果。小黄山遗址丰富的考古资料,说明小黄山人已进入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人类文明已从采集经济过渡到农耕经济,居住方式从洞穴居住转变到部族集聚建房居住。小黄山遗址的发掘,揭示和确立了小黄山早期遗存和跨湖桥文化的地层叠压层位关系及其相对早晚关系,小黄山早期遗存是跨湖桥文化的直接的源头。嵊州小黄山遗址荣列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