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针灸标准化背后存在的问题
来源:健康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8日15:32:31 

  中医药标准化逐步上升,近几年来已成为热点问题。日前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新闻通气会上透露,已发布了近500种临床常见病证的诊疗指南。伴随着中医、中药、针灸的现代化及国际化,中医药标准化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而标准化的背后更有一些东西值得制定者反思。

  目前,我国已发布了各级、各类中医药标准50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29项,行业标准9项,行业组织标准400余项,而行业组织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学会制定,而且这些标准绝大多数是推荐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

  在29项国家标准中,针灸标准有23项,包括艾灸等18项技术操作标准、腧穴定位等4项基础标准和1项器械标准(针灸针)。由此可见,针灸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为我国中医药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行业标准缺失、基础研究薄弱、诊疗指南的特色难以明确等。

  行业标准缺失

  一般来讲,国家标准要在行业标准或行业组织标准基础之上产生,而针灸的23项国家标准绝大多数没有行业标准。对于那些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的针灸主流技术来讲,院校教育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规范化教学,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标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但是,对于那些新兴技术或者濒临失传的技术来讲,直接推出国家标准,就显得缺少广泛使用的基础,在业界难以达成共识,这也是有些针灸技术操作标准受到诟病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国针灸学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下一阶段将大力开展行业组织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为研制新的国家标准夯实基础。

  基础研究薄弱

  就目前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过程来讲,基本上都是从文献到文献,也就是从大量的古代、现代文献中寻找依据。但问题是,标准中涉及的许多具体问题在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比如放血时,放多少血能获得最好的疗效?文献中多描述为“滴”。这个“滴”到底是多少毫升?文献中记载从数滴到几十滴。换算成公制单位究竟是多少呢?没有人对此进行仔细的研究,只能凭临床医生的经验或者通过全国范围内征集意见来决定。

  这就暴露出以往针灸研究的弱点,很多亟待明确的临床实际问题却是研究的死角,由于它们太常见了(类似留针时间长短等问题),没有人注意到它们也需要客观的研究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标准化工作向现代的针灸临床研究提出质疑:科研是为临床服务的,可是有多少项目是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而设立的呢?

  特色难以明确

  到目前为止,针灸领域中已经发表的临床实践指南有5项,在研的有十几项。临床实践指南无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诊断,一是治疗。但是,研究者发现,很难确定针灸治疗某一疾病的诊疗特点。先说诊断。临床中,针灸有广泛被采用的、独特的诊断理论和诊断手段吗?再说治疗。目前某病用某穴或某病用某些穴并无一定之规,除了少数经验效穴的作用得到了认可外,治疗同一疾病时,每位医生的用穴还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穴位作用的特异性是相对的,不像药物那样特异性较强。这些理论上的特点决定了在研究、制定诊疗指南时,推荐方案难以达成共识,甚至导致有些指南最后写的像教科书,或者写的只有原则,没有穴方。

  综上,针灸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灸理论体系的问题。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就会发现,针灸标准化工作已向针灸的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向针灸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针灸医学的理论体系。所以,衡量十几年的标准化工作成绩,不在于制定出来多少标准,关键是通过标准化工作促进科研与临床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针灸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