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学艺术
生活圆桌之“老师的滋味,甘苦互依”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 刘兴文  2017年09月08日09:30:23 

  教师节马上到了,我心里有着太多故事。因为从小我失去父亲,母亲是老师,在母亲身边长大,可以说,也是在学校里长大。后来,自己也成了老师。要说教师职业的甘苦,我有着至深的感受。

  一个秋阳高悬的日子,我挑着铺盖步行十多里路来到一所乡村小学教书。说的是完小,规模其实不算小,戴着附设初中的帽子,那时也不叫“九年一贯制”。四百多位学生,近二十位教师。从此,教师成了我的职业。

  那是一个谈不上温饱、更够不着富裕的年代,且有点从容,浮躁似乎离人是那么遥远。老师们来自十里八乡,只有星期六下午才能回家去提米取菜,星期日傍晚又得返回学校“夜办公”。大家白天上课、辅导、改作,各人忙着自己的事;晚上准时集中在办公室学习、备课和教研,工作可以说是夜以继日。有时为了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如何教”的问题,讨论得十分热烈。

  冬日的夜晚,乡村静谧来得早,去得迟,人们早已洗洗睡了。只有那些孤寂的路灯还昏昏沉沉地亮着,偶尔传来狗儿的狂吠,显得格外的清晰。学校敲响了一天中最后一次古老铜钟,“当,当当——”声音响彻在夜空,回荡在村庄,它告诉老师们一天工作结束了,该回寝室熄灯休息了。

  “白加黑”“5+2”就是教师的工作状态。在这座土坯房和地主老宅组合而成的校园里,弥漫着教书育人的和谐氛围。老师们对纪律和制度的敬畏,对教育工作的全心投入,那真是无怨无悔。

  母亲担心我工作上会“初蒸馒头三口生”,常常嘱咐我:做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教书急不得,对孩子要有耐心,平时要多琢磨琢磨孩子们的个性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空多看看《教学参考》,多去钻研教材。末了,老人家总是忘不了一句关照——虚心请教老教师。

  记得有一次,我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詹天佑如何采用两种隧道开凿方法,来提高京张铁路的施工效率。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比较顺畅,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懂了没懂?” “懂——”他们的回答是那么的爽。我自信课上得比较成功。随机我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中部凿井法”“两头凿井法”示意图。谁想到,没一个学生能十分准确地画出来。唉,自信一下子扫了地!

  悻悻然我走回了办公室,埋怨起孩子。这时,同办公室的孙老师对我说:“小刘呀,孩子们说‘懂’,但不一定‘会’,这叫‘懂而不会’。若要让孩子们‘懂而能会’,我们得动脑筋改进教法,他们才会学得扎实。”

  老教师的话,说得我满心羞愧。反思教学设计中自己讲得多,学生动手少,忽视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缺少了让学生拿起纸和笔画一画的教学环节。这堂课学生知识接受只停留在思维的认知层面,没有达到感知的目的。因而也就“懂而不会”了。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时你动动脑筋,简单一改,效果截然不同。在以后的教学岁月里,老教师说过的话我总是记在心里,教学应该牢牢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

  岁月如梭,时间一晃将过去了40年,当年的“小刘”,如今成了“老刘”,只论甘苦不争妍。学校相伴人生大半辈子,这方天地也即将离我而去,心中不免产生惆怅。然而,我很是感激从这样的年代,从这样的环境中走了过来,因为它给了我一生汲取营养和成长的机会,成就了我的人生。

  相关文章
生活圆桌之“俯拾皆是的‘机械趋同’”
生活圆桌之“乡下人下棋”
生活圆桌之“骄阳无情人有情”
生活圆桌之“‘最多跑一次’的阅读理解”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