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校园的文化模式

  育才学校,是我市唯一一所针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教工作是爱的事业,学校以培育特殊儿童将来能够独立生活为终极目标,确立以生活为核心的教学特色;特教工作追求人人平等,满足每一个在校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了专业的个别化发展计划。

  现代特殊教育研究和实践证明,由于培智儿童智力低下、学习速度慢、效果差、注意力集中困难,培智儿童难于学习书本上的读、写、算等技能,所以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使之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做个自食其力的人。随着我国特殊教育已走向多元化办学的轨道,“培养生活态度,关注学生发展”已成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上都遵循了个别化、生活化的理念,精心设计,努力让每一个培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回归主流社会,与健全人共存。

  一、关注每一个孩子——评量和制定教学计划

  由于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生的心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在教学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教学计划。

  IEP教学内容的选择由学生的教育需求决定,分为以下七大领域: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沟通,认知与生活技能。比如在确定《爱心小饼屋》这一单元主题时,教师就充分分析了每一个学生七大领域的水平,针对分析结果,教师将目标锁定在精细动作、社会技能和认知领域这三块。根据学生的评量结果,教师确定本单元的班级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认识各种蔬菜和水果;能熟练进行20以内的唱数;能分辨和使用糖、盐、味精等各种调味品;能熟练地打鸡蛋;能搅拌面糊,并加入处理好的蔬果做饼;能打开调味品容器的盖子;能认读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子;能处理做饼的厨余垃圾并清理桌面和地面。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根据IEP的结果分析,适当减少和修改学生的目标,如不会说话的学生就舍去认读、跟说等目标。

  这样,学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上都充分体现了生活化。当前,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以衣、食、住、行为主的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培智学生走上社会后尽可能独立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

  二、利用每一份资源——创设和布置校园环境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进入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生笑脸墙”——残疾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感染着每位来宾。物质文化上力求做到“让每一面墙能说话,每一棵树能育人”。学校充分将培育特殊儿童将来能够独立生活这一目标作为校园文化创设的出发点,努力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让环境帮助特殊学生学习。在校园里,凡是学生能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地方,都成了学生学习的资源。

  一是种植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学校给它们插上牌,写上它们的名称、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等。学校最大的特色是有一块专门用于学生劳动技能课的农场,在农场里学生可以亲手种植各种蔬菜和植物,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学生在每周的劳动课能观察作物成长的变化,这样不仅能学习有关蔬菜及种植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松土、浇水、收获等方面的劳动技能。

  二是设置功能教室。学校是以生活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为此,学校设置了各种功能教室,如超市、餐厅、客房、茶艺室等,学生可以在此模拟社会生活。如在超市里,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扮演顾客,用自己平时优秀表现换来的代币购买超市的商品,学着看商品的价格与保质期,学着熟悉购买的流程,学会使用钱,这些真实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基本的社会技能;高年级学生则可以体验服务员、促销员和收银员,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是布置教室。每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后,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单元主题墙,根据科目分为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生活数学三大板块,其中生活语文板块是本单元的字词和课文,配上直观的图片;“生活适应”则是用照片显示明确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模仿;主题墙图文结合,生动形象,既有美化教室的装饰功能,更具实用性和操作性。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