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马寅初视死如归和丧事简办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 沈彪 2017年12月06日10:32:00 

  “我生前已麻烦、顿劳大家不少,许多人都年事很高,实在过意不去。”

  “在我身后,千万不要再惊动他们来为我参加追悼会。”

马寅初遗体告别仪式

  今年是马寅初诞生135周年,为作纪念,著名传记文学作家杨建业撰写的长篇传记文学《马寅初传》,由北京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以精装本出版发行。这是《马寅初传》自1985年问世以来,在30多年中的第五次再版。该书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全书32万多字,有69张珍贵照片。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和人口学家,是举世公认的“学界泰斗”“一代师表”。他的名字和中国人口问题紧密相连,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几次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甚至轰动了世界;他一生坚持真理,严谨治学,在经济、教育、人口理论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历经三个朝代,跨越了一个多世纪,跌宕起伏,极具传奇色彩。

马寅初故居

  浦口街道马寅初故居也因此出名,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前来游览参观,大家反映故居的所见所闻,以饱满的激情给人多方面的教益和启发,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怎样才算渡过了有意义的一生。

  马寅初敢为真理而斗争,多次表示肯为真理情愿献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是马寅初最喜欢的诗句,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马寅初上世纪50年代错遭批判,二十多年一直孤独、痛苦地生活着。1982年他因患肺炎,后来转成肺心病。在重病期间,当听到他的问题终于彻底平反并被任命为北大名誉校长,这位百岁老人喜泪满面,激动得放声大哭。

  1982年5月10日下午5时,马寅初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一百零一岁。他重病期间,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去医院探望。马老直到临终,神志十分清楚。他一再表示,感谢党对他的关怀和教育,感谢周总理对他的关怀和帮助。他说,周总理人品高大,要永远向他学习。马老还反复嘱咐家里人,在生活上不要向国家提过分的要求。他还说,我生前已麻烦、顿劳大家不少,许多人都年事很高,实在过意不去。因此,在我身后,千万不要再惊动他们来为我参加追悼会。根据马老的遗愿和他的家属的要求,马寅初同志治丧小组决定:马寅初的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只是火化前,在北京医院举行向马寅初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马寅初墓

  在报道马寅初后事过程中,由著名传记文学作家杨建业先后写了《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北京逝世》《马寅初同志生平》《马寅初同志遗体在北京火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向马寅初同志遗体告别》等3条新闻,分别于1982年5月14日和22日由新华社总社播发。几乎全国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这些消息。这样,经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的对马寅初一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传达给了全国人民。

  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兰夫、彭冲、习仲勋、胡乔木、姚依林、许德珩等,以及马老的家属和生前好友,向马寅初同志遗体告别。川流不息的人们,一个个表情肃穆,缓缓地向马老鞠躬告别:有不少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失声痛哭。马寅初身着银灰色的中山装,仰卧在用黄金柏、君子兰、一串红等花盆的松柏,鲜花丛中,好像睡着了一样。他的面部表情刚毅而倔强,与生前无异;只是两眼深深地陷了下去,身材也瘦小了许多。安睡着的这个躯体,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他的确走得很累了,需要永远地安息。

  但是,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他真的走了吗?回答是:他既走了,又没有走。从长远来讲,应该说,他并没有走。他的音容、笑貌、坎坷经历、浩然正气、伟大精神、高贵品质,又是那样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马寅初的精神不死,它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相关文章
扬马老精神 育马老传人——马寅初小学美丽校园建设综述
陈云为马寅初冤案平反出了大力
剡城旧事:为家乡办学,马寅初捐赠厂房和土地
依然故我铮铮汉——我所知道的马寅初
连环画《马寅初的故事》完成 共54个画幅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