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先辨寒热虚实 跟着症状选清咽药茶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8日15:18:52 

  受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付中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李书良

  天气冷热变化、大风、干燥等,都会让人咽喉不适,有时干疼、有时干咳、有时想咳咳不出……这时,很多人会想到用中药泡水,缓解咽部不适,更有一些慢性咽炎患者长期如此。

  但其实,在中医看来,咽部不适与慢性咽炎都不是单一的原因所致,其中有寒热虛实之分,发病机制复杂多变,也需辨证施药。而中药性味不同,也并不适合所有人群。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付中学对我们常见的中草药进行分析,帮你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清咽药茶。

  胖大海缓解肺热嘶哑

  胖大海性寒,味甘,归肺、大肠经。具有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等作用。通常用于治疗肺热声哑、干咳无痰、咽喉干痛、头痛目赤等病症。因此,对上火、肺热引起的声音嘶哑、咽喉不适,适合用胖大海泡水来缓解,与适量蜂蜜一起冲泡,效果更好。由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肿痛等不适合用胖大海缓解,对于烟酒过度引起的声音嘶哑、咽部不适,胖大海也没有治疗效果。相反,由于胖大海性味寒凉,脾胃不好的人长期不当服用还容易引起腹泻。

  胖大海不适合长期服用,泡水时,每次不宜超过3枚,过多容易中毒。风热感冒引起的咽喉燥痛、干咳无痰、声音嘶哑,可以用胖大海3枚和甘草3克一起泡水服用。

  麦冬缓解肺燥干咳

  麦冬是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其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作用。通常用于治疗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病症。如果咽部不适,辨证为肺燥者,即表现为咽喉痒、口干咽痛、舌干少津、干咳、无痰、舌苔黄腻等症状的人,可用麦冬泡水进行治疗。

  麦冬性寒,部分糖尿病患者气阴两虚,因此饮用麦冬水时,可搭配一点党参,这样就能够更好的起到补气的作用。脾胃虚寒、长期腹泻、舌苔白腻以及消化不良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以免影响健康。麦冬不宜长期服用,尤其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否则可能会生痰、生湿,效果适得其反。作为日常保健,每次用2克左右泡水即可。

  罗汉果缓解咽痛便秘

  罗汉果是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干燥果实,其性凉,味甘,归肺、大肠经。具有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等作用。临床上通常用于治疗肺热燥咳、百日咳及暑热伤津口渴、咽痛失音、肠燥便秘等病症。辨证属于肺胃实热,即表现为咽喉疼痛伴有大便不通者,用罗汉果泡水治疗,疗效甚佳。

  罗汉果太甜,容易伤脾胃,不宜长期服用。用烘干的罗汉果泡水,喝多了会上火,因此,不适宜风热咳嗽患者。寒凉体质的人在使用罗汉果时,放入一两片姜片一起泡煮,即可中和罗汉果的寒性。但对于体质极其敏感、寒凉的人来说,不建议饮用罗汉果水。

  罗汉果性凉,泡水时,不要放入太多,一般情况下,500毫升水放入1/4个罗汉果即可。小孩、老人等免疫力低的人群,或仅仅作为日常保健时,可减少到1/5或1/10,咽喉不适较为严重的人可酌情增加到一半或一个,坚持2周,即可有效。

  金银花缓解风热咽干

  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可清热解毒,凉散风热。它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常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因此,对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时的身热头痛、心烦少寐、神昏舌绛、咽干口燥等有一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取金银花20克,煎水代茶或泡茶饮,可治疗咽喉肿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因其性寒,金银花只适合平和体质或内热体质者服用,而不适合脾胃虚寒,表现为经常腹痛、腹泻、腹部发凉、手脚发凉的人,过量饮用金银花水,或虚寒体质者服用会有副作用,长期服用容易引起脾胃虚寒、食欲下降,甚至引起腹痛、腹泻等。因此,成人一般1天服用400毫升以内为宜,儿童1天服用不超过180毫升,连续服用不宜超过一周。另外,金银花冲泡2~3次即可,隔夜后不宜饮用。

  以上药物均有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但此类药物多为苦寒之物,且苦寒程度各不相同,辨证属于实热的患者用了可以取得良效,但脾胃虚寒等的人用了之后会出现腹泻等副作用。因此,建议咽喉症状严重的患者在经正规医院辨证体质、疾病后,再选择药物。

  煎煮比泡水更安全

  治疗慢性咽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建议,最好使用煎熬,而非泡水的方式。因为现代药物在生产加工或运输过程中会出现污染的现象,比如,胖大海多为国外进口,储存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霉变,很容易被黄曲霉素污染,如果没经煎熬,黄曲霉素会影响身体健康。还有一些药物在干燥过程中会用到硫磺熏蒸,残存的硫化物会引起人体的不适甚至疾病。所以,如果需要用这些药物进行简单治疗,可以采取煎水代茶饮的方法,既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也能够避免副作用。▲(记者雷 妍)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