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学艺术
嵊籍书法家陈耘文和作家宓可红合著《沙孟海评传》读评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通讯员 涂国文 2018年12月03日16:13:04 

一代艺术大师的人生传奇与书学精神

  沙孟海是20世纪中国书坛巨擘,也是一位集书法家、篆刻家、文史学家、考古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于一身的跨界宗师。浙江书法家、沙老弟子陈振濂先生的学生陈耘文,作家宓可红新近合著出版的《沙孟海评传》,采用编年史形式,以一种严谨的学术精神、且传且评的评传体例和有血有肉的生动笔调,将传主的人生传奇,放置于时代、家世与艺术的背景中去显影,破译传主性格形成与人生命运的密码,凸显传主的人生意志和书学精神,生动而立体地再现了一代艺术大师沙孟海波诡云谲、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与偏师独出、开宗立派的艺术成就。

  评传主体部分由三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清朝:山村孤童子”;第二部分:“负笈到城中”;第三部分:“新时代:堂堂大人相”。外加前言“寻找一个真实的沙孟海”和附录“沙孟海作品欣赏”。在前言中,作者浓墨重彩地讲述了沙孟海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生轶闻:抗战时受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朱家骅之命,两拟骈体电文,劝阻和震慑住已在政坛上销声匿迹的失意军阀吴佩孚欲从敌东山再起的念头,被誉为一支笔赛过百万雄师。这就使得评传一开篇就引人入胜,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目光。

  评传设置了两条明线与两条暗线。明线一为沙孟海的艺术之路,着重表现沙孟海穷源竞流、转益多师、不断精进、勇于创新的书学精神;明线二为沙孟海的人生之路,着重表现沙孟海的家庭担当和长兄情怀。暗线一为沙孟海四位弟弟的革命活动,侧面展示革命志士“一志革命,不顾其他”的革命精神;暗线二为冯君木、吴昌硕、沈曾植以及传主沙孟海等一大批艺术大师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后学的奖掖,反映中国近代以来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以及前辈提携后进的优良艺术教育传统。四条线索相互交织,织就一幅沙孟海书艺嬗变和人生命运的历史巨卷。

  沙孟海1900年出生于宁波鄞县沙村,幼承庭训,受父亲沙晓航的书法启蒙,初学行书《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后又转学篆书。居上海时期不断穷溯书法之根,转益多师,主师冯君木、兼师吴昌硕,并从王铎、赵孟頫、黄道周、倪元璐、康有为等人的书法中参悟笔法之妙,认识到学书在于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于二王之外另辟一条新的蹊径。20世纪80年代前后,特别是在担任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之后,沙孟海的行草书和擘窠大字占据了书法创作的主导地位,人书俱老,创作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最终确立了在中国当代书坛的宗师地位。

  沙孟海的艺术之路是随着人生视野的不断扩大而不断变得开阔的。少年时,他在目不识丁却见识不凡、深明大义的寡母陈龄的支持下,离开沙村,前往宁波求学,之后由宁波,而上海,再到杭州、广州、南京、重庆,直至解放后的首都北京,一步步迈向陌生而辽阔的远方世界。传记将沙孟海的艺术成长与人生成长,置于一个宁波乡贤族群和江南艺术族群中进行描述,写出他在与情同父子的恩师冯君木、吴昌硕,以及张美翊、况蕙风、钱太希、赵叔孺、康有为、马一浮等硕学通儒、艺坛大家的交游中所受到的影响与滋养。

  大量真切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得这部评传人物血肉丰满、故事情趣盎然。譬如:幼小的沙孟海常常躲进父亲的书房,偷偷翻阅父亲的碑帖、书籍,模仿父亲刻印,如醉如痴;在锦堂学校,年仅11岁的沙孟海准确读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大都督之印”篆文,全校为之惊异;18岁的沙孟海竟能将一千字的《李氏祠堂记》用篆书写就,书名在甬中大地不胫而走……

  《沙孟海评传》以一种扎实的考证功夫和优良的学术品位,为书、印、文、学四绝的一代艺术大师沙孟海立传,再现了德艺双馨、书印同辉的沙孟海传奇而光辉的一生,资料翔实,考据严谨,裁剪得当,叙事生动。由于沙孟海纵横四海的高端交游和旁涉多门的巨大成就,因此它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读者也可以将它视为一部书法、篆刻等知识的科普读物,还可把它当作一部中国近、现、当代历史著述来阅读。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