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教育课堂
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学生在市职教中心学习生活纪实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竺时焕 金戈 2019年01月28日15:22:30 

藏汉一家 袍泽情深

5个藏族学生和老师在校门口合影

  

  美丽的学校,敬爱的老师,亲善的同学,扎西德勒!我们是春天的鸟儿,明年见,我们还会回来!

  1月11日,天空似乎有说不清的愁苦,连绵阴雨,还下起了雨夹雪。来市职教中心对口学习的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的5位藏族学生将暂时结束这边的学习,回到四川老家与自己的亲人团聚。欢送会不算热闹,因为是星期五,别的老师、同学还在上课,没办法参加。欢送会是该校校长张义军亲自组织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将要离开学校的学生依依不舍,个个热泪盈眶。是啊,他们忘不了这三个月来新学校给予他们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真心感谢学校的悉心安排,使他们这些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消除了内心的忐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开朗和亲切。欢送会后,学校政教副校长钱红锋老师亲自开车,送这些孩子去萧山机场,直到乘载亲人的航班隆隆起飞。孩子们的微笑是纯真幸福的,他们的脸流光溢彩,仿佛是一个个扫开阴雨雾霾的小太阳。

  市职教中心(市技工学校)是浙江省教育厅指定与四川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结对的对口学校。省教育厅为落实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及浙江、四川两省签署的《东西扶贫协作和两省合作框架协议》,把对口培养少数民族师资的重任安排在嵊州市职教中心。“这是省教育厅领导对我们学校的信任,也是对我们学校办学成绩的充分肯定,是我们学校和全体教师的光荣。服务好前来我校学习的马尔康师范学校学生,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项政治任务。这些学生来自四川大熊猫的故乡,我们要像爱护大熊猫一样爱护好这些孩子。大是大非,最能体现我们的师德师风,每个部门,每个教师,都要自立军令状,保质保量完成这一政治任务,让四川、浙江人民放心。”在该校教职工会议上,张义军校长的讲话有时略显幽默,但更多的则是铿锵的声调、坚定的语气。

  

  第一批学生可谓是打前站,他们一共有5位同学,三男二女,分别是贡波索朗、尕威罗周、切拉多基、泽仁磋、卓塞纳姆。根据上级部门和两校领导的商定,第一批5位同学学习的专业是木雕工艺。根据对口计划,下一期还将再安排40位学生,组班前来市职教中心学习木雕和服装。

  关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具体行动。藏族学生来浙江学习生活,从语言到习惯,从思想到心理,都有一个适应期。异地就学,心理会更加纤细,对比是不自觉的,学校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从生活入手,从学习指导入手,从心理引导入手。只有开好端,才能唱好戏,做好事,才能让结对教育的工作稳步有序,有条不紊。

  感动人的是关爱。学生来校,校长张义军、副校长史小明等亲自前去迎接,有位姓陈的教师调侃史副校长,“史副,你不是只有一个女儿吗?怎么一下子又增加了3个儿子,2个女儿?”“老陈,这些孩子,也是你的孩子,确切地说,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是我们学校的孩子。”

  民以食为天,远道而来的孩子们,最不能适应的怕就是饮食了。孩子们,不怕。他们被暂时安排在教师食堂就餐,没别的优惠,可以避免学生食堂因语言不通而可能的矛盾。其实分管后勤的领导早已进行了摸底,这些孩子在老家的主食就是面食、米饭,与这里相差无几,饺子、馒头,也是他们喜欢的,至于馄饨、米线、年糕,他们还感到好奇。双休日,在校的教师、学生少,学校本是不开伙做饭的,为了这些孩子,学校专门安排师傅开小灶,而且可以根据对口味的自己选择。来点辣椒,红红的,热热的,舒服。大蒜要吗,蒜泥、醋蒜都有。这不是与家里一样吗,喜欢什么,一面和妈妈说着话,一面就见妈妈做定了自己想吃的食物。爸妈,你们放心,新的学校与自己的家一样,温暖舒心着呢。学校还按规定,给了他们生活补贴,另外还按浙江学生的生活情况,给予了经济补助。学生们自己照照镜子,都发现自己变了,拔高了,变重了,长肉肉了。

  除了吃,还有住,也是孩子们的一大心事。气候不同,自己能适应吗?居住条件说得过去吗?随着他们走进宿舍楼,所有的问题也就释然。在市职教中心,这里所有的孩子都生活在安装有空调的教室、寝室里。政府对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让远方的孩子一样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了春光的美丽。

  

  孩子们是来学习知识的,他们作为师资培养对象,学成了,将回到他们的故乡,在那片古老而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养育三千桃李。给这些孩子以本领是市职教中心的当务之急,除了班主任老师,学校给这些孩子安排了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老师,更安排了一对一的木雕专业指导教师。赵茹君、倪晓余、沈慧源,这些老师正在倾其所学,全心全意地教育着这些孩子。语言障碍消除了,技术问题理清了,操作要点记住了,一切都在迎刃而解。教学副校长作为教育教学第一责任人,亲自主抓这一工作,他会不时地出现在专业室,观察询问师生教学情况。如果你想来学校看看,可以,你或许会被师生的教学场面所感动,那份刻苦,那份自觉,那份专注,都能深深地感动人。这次孩子们回家,他们的背包里都携带了自己的作品,也许还比较粗陋,甚至有点画虎类猫,但他们钟爱着,他们在学习一种新技艺,他们会走向成功。敝帚自珍,让他们炫耀一下吧,这是他们自己雕刻的东西,他们的创造。创造创新,会有些艰苦的,但我们要相信,他们一定会笑到最后,也笑得最为灿烂!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疏漏,这是可以原谅的,但对于孩子,大人们疏漏的事可能就成为他们前行的阻碍,这是绝对不行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借助微信,由班主任负责,5个孩子,校长、政教副校长、政教处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学部教师一起组群。饭吃饱了吗?菜可口吗?衣服穿暖了吗?学习有什么困难?在这里,所有人互相补台,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共同关心着这件属于每个人的大事。教育和关爱孩子,从来就是一件大事。在这样一个集体里,大海一样的胸怀,正是干好一件大事的强有力保证。

  扎西德勒,为了你们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一切的付出我们心甘情愿!我们都是有梦想的人,我们都在追赶最瑰丽的梦!藏汉一家,孩子们,你们的幸福美好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