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学艺术
生活圆桌之“采挖乌灵宝贝记”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王挺军 2019年08月29日10:12:58 

  入夏以来,江南雨水频频。在6月中旬,我收到高中老同学董兄的微信图片,说是他堂弟拍摄的,长在地上的一丛白色的棒状物,来求问这是啥东西及价值多少。“初看貌似某菌子座的模样,具体需看实物吧。”我回复。后来他又发过来一个黑色球状物的图片,说是他堂弟刚挖来的。哦,这不就是印象中的乌灵参嘛,传说中的白蚁窝里的精灵。于是约定7月初去实地看看生长环境,有幸的话,也可顺便挖几颗宝贝回来。

  早期对于乌灵参的印象,主要是源于佐力乌灵胶囊的宣传资料。据说,乌灵胶囊的原料来自我国珍稀药用真菌乌灵参中分离获得的菌种,经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其制备工艺和菌种为国内首创。该中成药为补益剂,具有补肾健脑、养心安神之功效。

  古时以民首皆黑,而谓黎民百姓为黔首。灵窍起于心而聚于首,久闻乌灵参之益脑安神,其功卓矣。乌灵参的别名较多,如乌苓参(《灌县志》)、乌丽参(《成都中医药学报》)、雷震子(《中国药用真菌》)等。

  乌灵参历来为四川、云南及广东一带民间习用中草药,又因其资源稀少,甚则被奉为神药。《中国药典》未及收载,在某些地方标准有所收录,如《四川中药炮制规范》乌灵参:“健脾除湿,宁心安神,补气固肾。用于脾虚食少,产后及术后失血过多,产后乳少,胃下垂,心悸,失眠。”

  7月初的周日,小暑节气,应是梅雨季难得无雨的一天。大清早送女儿去高铁站,回家即收到董兄的关切,何时去他老家山上呢。哦,事不宜迟,说走就走,唯恐再拖延下去,过了7月乌灵宝贝或会变成空壳的,故临时决定马上出发。

  打开导航,驱车直奔三百里外的嵊州北漳四明山区。在高中同学群里,还顺便邀上了经营中医诊所的姚同学,在黄泽高速出口处汇合,继续东行。抵达目的地,已过晌午,多谢董兄堂弟小宝的盛情款待。

  小山村后面,群山连绵,植被茂盛,空气也格外清新。在山道旁,发现有乌灵菌的子座散生,外表好多已开始转黑了,夹杂在草丛中很不起眼。天气有些闷热,小宝兄奋力挥起锄头,汗如雨下,谁知越挖到下面石头越多,很难继续深挖下去了,半个小时后只得暂且放弃。

  如此一直挖到第三处,在樱花树下的泥土相对要松软些,待挖至约2米深,泥里的菌丝越来越多,突然底下出现了一个洞穴,小宝说这里应该有宝贝了。

  果然,第一个黑球挖出来了,接着第二个黑球也带上来了。怀着惊喜之情,我们挨个跳到坑里,趴在洞口瞧个究竟。洞穴不大,约50cm宽,30cm高,洞内密密麻麻的黑色的菌丝下垂,下面是一个个黝黑的乌灵参。最后清点了一下,大大小小的总计28个宝贝,可谓满载而归。

  乌灵参生长在地下1米至2米黑翅土白蚁废弃蚁巢上,资源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四川、云南等地。据现代研究,乌灵参为黑柄炭角菌菌丝体形成的菌核,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多年来引起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乌灵参白蚁巢中之二氧化碳,最高时可达20%以上,已是一般空气的400多倍了,一般的生物不但无法生活,而且必将立即死亡。菌丝能在这样独特的环境萌发出来,这当是自然界共生的一项绝配。

  据清光绪四川《灌县志》中记载:“乌苓(灵)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空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圆而黑,其内白色,能益肾气。”春夏之季,打响雷时,地面都会震动,蚁巢形成一个天然的共振箱,里面悬挂的乌灵参会随之转动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雷阵雨的滋润之下,泥土里的菌丝富集起营养物质,快速生长,渐渐地一根根棒状的子座就冒出了地面,等待成熟后孢子的喷发。

  说起灌县,即为现在的都江堰市。记得2010年秋季从甘南、九寨沟一路走来,我曾在都江堰逗留过,当时的青城山因震后重建尚未完成,只能爬至半山而折返,亦未曾留意乌灵参的存在。

  乌灵参不仅具有颇高的药用价值,还是收藏的佳品,加上自然界本身这种真菌十分稀少,而且采挖艰难,因此显得尤为珍贵。随着现代药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民众保健意识的增强,乌灵参的市场需求必将越来越大。据说,目前淘宝上已是上万元每斤了。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哦,家里的那几颗乌灵参已晒了几天了,因天气时阴时雨,一直未完全干燥。刚刚查阅四川炮规,发觉上面写着“洗净,蒸熟后干燥”,那么下班回家后赶紧去蒸一下,再晒干或烘干吧。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