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教育课堂
高考视点——高考作文需要让学生思考一些大问题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张秋达 2019年12月30日10:28:00 

  高考作文的思维的平庸与表达的混乱,有目共睹。究其因与平时作文训练的迷茫和无序有关;但毋庸讳言,与社会的文化传统有关,个性化的声音容易被排斥、被淹没。同时在学校与教师教育过程中过多强调管理,缺失思维的引领,对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缺少有效的对策。从学生角度来看,互联网全面进入他们的生活后,人际交往变得单一,与现实生活有了隔阂,对当今发生的事件缺乏热情参与的意识,其理性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19世纪美国思想家托马斯·杰弗逊指出,在这个日趋繁杂的世界里,一个政府只有依靠有参与感、有责任感、有知识有想法的公民才能运行下去。为了培养合格的一代公民,我们有必要改革作文命题取向,张扬理性的力量,正如王栋生老师在他的《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指出, “要让学生思考一些大问题”,强调“评论分析时事,个人的表达,要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的名誉负责,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质。”

  一是需要改善我们的作文命制形态

  我们的作文大多停留在读懂语料基础上,从中抽象出主旨,然后围绕主旨演绎成文,类似于命题者设题,考生解答。考生不能超越设题的范围,一旦越界,就被判为不合题意,甚至离题。

  但不少有识之士,在命题导向上已经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从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卷Ⅱ和部分地方卷开始到2019年,考题在不停地探索,显示既立足于国情,又吸收国际上作文的发展趋势:培育学生的参与意识,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一种担当精神。这对备考今后的高考,乃至今后的作文训练无疑具有标杆价值。

  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作文题,它提供了一个“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的真实事件的语境材料,同时这一事件本身具有较大的矛盾性与争议性,从而给考生提供多角度写作和多元思辨的空间;又如2017年全国卷新课标卷I作文题,提供一组“中国关键词”,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命题材料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又如2018年全国Ⅰ卷“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作为话题资料,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为主题,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再如2109年全国Ⅱ卷: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些考题,命题者导向清晰,指挥棒的意味明确,引导学生与周遭生活建立血肉联系,走向社会,拥抱和思考社会,成就一个大写的我,体现新时代学生的直面和担当意识。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前考题让考生在自我完善上绕圈子的写法。随着教改力度的加大,高考改革也在向纵深方向迈进,引导学生以公民的姿态思考与写作,必将成为高考作文的显性要求。

  命题导向的变化,意味着作文命制外在形态发生改变,至少体现了以下特征:

  从选材料内蕴来看,体现健康的导向。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学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方向立意,体现一种激励功能。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从材料特点来看,直面现实困境。材料源自社会现实的接地气的真实事件,一改过去作文考题中选择文学意味浓郁,带有明显虚拟性,诸如寓言类、故事类、诗歌类的材料。

  从写作指向来看,重视可探究。鼓励考生针对材料有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从中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

  在改变上述作文命制形态过程中,要重视借鉴发达国家写作理念。有人认为,当前作文思维土壤的贫乏,命题者只能在命题上做一些让步,来迁就考生,对法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作文题目只有羡慕,然而很难在国内移植和借鉴。确实国情不同,制度各异,西方的课程开设与中国不同,其教育理念与目标的设置有差异,但是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追求,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妨引一组一位中国留美学生发布的春季选修课中的中级英语写作课的作文题目:

  1.在Fredrick Douglass的文章中,教育是一个重要主题。对你而言,教育为何重要?写一写你为何来美国学习。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做了这样一个决定?为了你能够来此,你或你的家人做了哪些牺牲?

  2.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家庭模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家庭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写一篇文章,比较一下美国familypatterns和你们国家的异同。

  3.在当今社会,技术令交流更便捷,因此许多人选择在家通过电脑工作。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依赖电脑联络而不是面对面的工作方式会给人际交流带来一些什么问题?

  读到上述题目,比较我们平时写作和高考的题目,其思辨性,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差异考核显然很大。面对上述作文发展趋势,我们许多人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或者束手无策,找不到无缝对接之途。所以,我们要正视问题,积极引导,研制出既适合国情,又有一定前瞻性的作文题目,让作文真正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来引导师生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似驴子转圈,画地为牢,沦为文字游戏。对此,对命题者的探索和努力,不应以脱离了学生的写作实际为由,予以否定。应该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点批评和指责,助推作文改革的深入。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