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走进嵊州 | 新闻频道 | 嵊州新闻 | 浙江新闻 | 中国新闻 | 世界新闻
乡镇网闻 | 中国越剧 | 文化频道 | 生活频道 | 体育娱乐 | 旅游美食 | 美图欣赏
健康保健 | 时尚汽车 | 数字报纸 | 政务频道 | 经济频道 | 传媒频道 | 浙江网闻
   嵊州新闻网 >> 政务频道 >> 政务公告


中共嵊州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更高水平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 2020年01月14日09:14:49 

(2019年12月31日 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嵊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绍兴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和绍兴市委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嵊州实际,研究了更高水平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县域层面的落实和体现。面对国家治理的新要求、时代变革的新趋势、全市人民的新期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强化更高水平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的责任担当,努力开创县域治理现代化新局面。

  1.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绍兴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围绕深化“三个年”和“五个聚焦”,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以“枫桥经验”为重要支撑,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突出落实国家治理、省域治理和绍兴市域治理的关键性举措、引领县域治理的创新性机制、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牵动性载体,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标准的平安,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迈向综合经济实力县市区全省“30强”,实现“两个高水平”提供有力保证,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嵊州的生动实践。

  2.主要目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争当县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最多跑一次”牵引各领域改革全面突破、全面见效,数字化变革全面推进、全面深化,“枫桥经验”创新实践全域覆盖、全域提升,在县域治理方面探索积累形成一整套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有效能的坚实保障;到二〇三五年,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形成与高水平全面建成“三个嵊州”相适应的整体治理能力和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更高水平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和示范区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

  3.重点任务。坚持把“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方法作风运用到县域治理各方面全过程,聚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突出县域治理关键环节和具体制度,重点抓好落实和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发展高质量现代产业制度体系、健全现代城市能级提升体系、健全越乡文化繁荣发展体系、健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健全全域美丽的绿色发展体系、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等八大制度体系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嵊州特色的县域治理现代化路子。

  二、落实和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对县域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全面领导,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各项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1.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体系。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完善党委(党组、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立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机制,深化习近平同志对嵊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研究,统筹用好网络学习平台,争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完善中央、省委和绍兴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健全党内政治生态评估制度,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优化党的组织设置,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有机衔接,确保党的领导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完善严格执行党内法规的机制,健全市委党内制度体系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

  2.完善党委统筹推进治理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等工作制度,发挥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强化党委职能部门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健全人大依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和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机制。巩固提升机构改革成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完善政协协商工作实施办法,深化“请你来协商”、村嫂委员会客厅等平台。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坚持党管武装原则,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律师制度,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工作例会等平台交流机制,完善党委书记述职评议制度。

  3.完善思想政治引领机制。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教育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县域治理实践中。健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面向基层宣传宣讲载体,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强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爱嵊州”APP等对外传播平台和品牌。

  4.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党委(党组、党工委)主体责任、党委(党组、党工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纪委监督责任“四责协同”机制。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强化政治监督,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个全覆盖”的监督网络和统筹衔接工作机制,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深化纠正“四风”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减轻基层负担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推进清廉细胞创建工作,持续压实村级权力清单二十八条,深化村居巡察,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发挥乡镇(街道)监察办公室作用,实现对基层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三、健全发展高质量现代产业制度体系

  围绕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坚定不移加快工业强市,坚持念好“两业经”,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1.强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机制。构建完善以领带服饰、厨具电器、机械电机三大传统主导产业为支撑,以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打造中国“丝高地”“中国智能厨房”“中国电机之城”推进机制。深化全省智能化改造试点,以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态链为导向,运用现代技术和文化元素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时尚化发展,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完善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机制,制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更加突出招商选资“一把手”工程,健全“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机制,以“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开展精准招商。完善产业基金招商模式,引导产业基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建企业,实现资本与项目的有效对接,推动新兴产业赶超发展。完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重振建筑业强市,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加强三农发展,深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积极打造“世界绿茶高地”,鼓励发展民宿、农家乐、电商等新业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2.健全市场主体优化升级机制。深化企业上市培育机制,推进“凤凰行动”,助推更多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嵊州上市企业板块。开展“雄鹰行动”,健全总部型企业培育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发展总部型经营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打造更多本土企业巨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中小企业培育提升机制,联动实施“雏鹰行动”“瞪羚计划”“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形成“小升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机制。健全质量提升机制,参与制订一批特色产业团体标准,打造一批“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健全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僵尸企业出清机制。健全专业市场再造推动机制,调整优化市场布局,实现农贸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建材、再生资源等“划行规市”。

  3.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精准对接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绍兴等科创大走廊的体制机制。完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机制。强化科技政策引领,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机制,发挥领军型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头雁效应。完善引进大院名所共建创新载体机制,深化“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建设机制,建成厨具电器、真丝·领带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机、新材料等高校研究院,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设立更多院士挂帅、中字头国字号科研院所挂牌的合作平台。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科创中心、北航投众创空间国家级孵化器创建,探索杭州“嵊州企业研发大楼”等沪杭甬离岸型科创平台建设机制,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生态系统。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人才新政4.0版,推行“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四、健全现代城市能级提升体系

  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一体化、省“四大建设”、高铁时代等战略机遇,坚决打好平台提升攻坚战,坚持开放发展、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

  1.完善“接沪融杭承甬联义”机制。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产业分工,构建沪嵊两地区域联动和产业对接机制,健全参与杭甬绍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四大建设”体制机制,积极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扎实推进嵊新组群协同发展,打开参与一体化发展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通道。深入推进产业大平台发展,提升平台首位度,深入实施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三年行动,加快推进艇湖新兴产业园,推动万亩千亿通道产业园进入省级计划。城南区域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社区化改造,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嵊新区域科产城融合、甬绍同城化先行区。高新园区立足接轨湾区经济桥头堡定位,实施“融湾强园”工程,打造湾区产业承载区。持续推进城北工业园区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百亿生命健康产业园。持续优化各乡镇工业园功能区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空间布局,加快打造义甬舟大通道物流园区、中国冷链物流设备制造基地等产业园区,形成龙头引领、优势互补、各有特色的产业平台体系。构建内畅外达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融入义甬舟大通道,建成嵊州至绍兴45分钟通勤圈和“二二三四”对外高速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落实省“外贸稳增长10条政策”和绍兴市“开放型经济新政30条”,深挖“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积极推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完善外贸供应链体系,引导企业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举办重大节会展示宣传推介城市形象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做好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工作。

  2.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多规合一”,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域统筹市域空间结构、基础设施联通、产业结构布局、公共服务共享、城市功能耦合和发展要素保障。加强城市设计,注重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公用设施体系,推动城市交通、物流、供水、能源、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集成配套、提档升级。积极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提升智慧城管平台功能,优化动态、静态交通供给和管控,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形成“综合执法+专业执法+联合执法”体系。推进城乡全域有机更新,建立老旧小区改造和危旧房、违法建筑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优化市政设施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推进“五星和美”社区创建,合理调整社区规模,积极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打造高品质现代化生活平台。

  3.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唱好“双城计”,城南新区要提升城市核心区能级品质,打造现代新城活力区。开发区要加快新城开发,加强公共服务配套,打造产城融合魅力区。加大小城市培育力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完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推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做好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和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半篇文章”。

  五、健全越乡文化繁荣发展体系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加快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越乡文化高地、文明高地。

  1.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机制。深入挖掘越乡文化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对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为特色的越乡文化的研究阐释,着力塑造“越乡越韵越味”的独特文化标识,加快越剧小镇二期、中国唐诗之城等文旅项目建设,建成一批“越剧+”“书法+”“唐诗+”“围棋+”“小吃+”等研学游高地。争创国家级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加快越剧世界文化非遗项目申报,持续推进完善“越剧新政”。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健全小黄山遗址、崇仁古镇等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机制。

  2.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把好思想关、政治关、质量关,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积极融入绍兴文创大走廊建设,加快剡溪文化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戏曲服饰、竹编、根雕、紫砂等传统经典和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演艺四大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数字内容、文化会展两大新业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建设,完善“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建设机制,健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机制,着力打响嵊州文旅品牌,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旅游目的地城市。

  3.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图书馆综合体、越剧博物馆(嵊州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党史陈列馆(新馆),完善提升城市书房和农家书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优质化。统筹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等阵地建设,深化文化“三走进”机制,完善夜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文艺精品创作引导和扶持机制,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弘扬新时代“最美精神”,推动“红立方”“村嫂”“邻舍+”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常态长效化,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让嵊州大地充盈文明新风。

  六、健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1.完善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教共体建设,强化公办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建立基础教育提质减负有效机制。构建和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完善特色高中培育机制,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机制,加强和改进城乡居民个性化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体制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2.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制度。建立健全退役军人事务机构,推进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构建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新模式。做实基本医疗保险绍兴市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3.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保证全市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健全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初定、审议、票决、监督、评估工作机制。聚焦民生领域“关键小事”,创新组织发动群众工作机制,通过党建引领、民主协商、自我管理服务和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强化支出型贫困救助,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长。

  七、健全全域美丽的绿色发展体系

  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林水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1.构建“三美”联动推进机制。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三城同创”,确保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建设“无废城市”,建成静脉产业园,健全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制度。实施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公用设施集约建设、高效利用、长效运维机制,构建以小城镇政府驻地为中心,宜居宜业、舒适便捷的镇村生活圈。深化“五星达标、3A争创”,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升级版。

  2.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促进绿色生产的制度体系和政策导向,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绿色发展财力奖补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等交易制度,强化美丽经济发展激励,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3.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空间管制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实施河(湖)长制,高标准抓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统筹推进蓝天保卫战、碧水行动、净土行动、清废行动,健全治水治气治土治废长效机制。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善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监管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向同级人大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制度,深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八、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

  按照“最多跑一次”理念,对标先进,进一步简政放权、降本减负,加强法治嵊州、数字嵊州、信用嵊州建设,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1.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办、全城办、一证办、移动办、兜底办”,加快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加快全面实现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化全覆盖“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全流程“一日办结”和设置涉企事项“零许可”。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分步分类推进施工图审查改革,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和“代办制+上门服务”,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全过程审批“最多80天”,一般政府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60天”并持续提速提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标准化建设,完善“就近能办”的保障机制。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服务、公共场所、社会治理等领域延伸扩面。

  2.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变革性力量融入法治政府建设之中,推进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效能提升,加快建成掌上办公(办事)全省样板城市。加速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全面实现数据信息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互认共享,加强与“浙里办”“浙政钉”平台的衔接贯通,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嵊里办”掌上办事系统建设水平,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拓展深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强化基础性支撑,加快形成即时感知、高效运行、科学决策、主动服务、智能监管的新型治理形态。

  3.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法治化。建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落实“营商环境二十条”和“民营经济新政30条”,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实施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放权松绑,增强活力,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完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降本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和服务体系。强化信用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充分运用区块链技术,加强信用基础建设和功能应用,构建形成公共信用指标评价体系、“互联网+信用+监管”新型监管体系和以红黑名单为重点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强个人信用档案建设,完善信用运用机制,将公共信用作为企业行业准入、个人职业准入、金融服务、政府采购、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的重要参考。

  4.推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常态长效制度化。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民情日记”作为践行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要求,推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常态长效的主打品牌,改进调查研究制度,完善市领导联系制度,推进市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常态化,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三服务”工作体系。探索开展“企情日记”,结合“优化企业服务联盟”“市长直通车”“两大会战”等服务载体,持续提升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五星级店小二”服务。运行“三服务”小管家协同办理平台,优化问题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三个跑遍”要求,完善“市级机关党组织、党员双挂联”“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和“包亲抱邻”等党员、干部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建立党委、政府重大政策举措发布引导机制,创新完善电视问政等新闻监督机制。

  九、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最多跑一次”理念方法全力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更高标准的平安嵊州。

  1.构筑市镇村三级联动的社会治理机制。健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三张清单”,深化“五星”系列争创活动,以党建提升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提升。强化乡镇(街道)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与乡镇(街道)履行职能相适应的财政保障体制。统一制定乡镇(街道)审批服务执法赋权清单,依法明确执法主体地位,加快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全面落实村“两委”换届候选人市级联审机制,稳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建强村干部、党员、乡贤三支队伍。整合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深化市、乡镇(街道)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规范提升“全科网格”,完善村(社区)综治中心功能,总结推广“平安桥里”创建经验,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特别是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全面开展“枫桥式”乡镇(街道)、村(社区)和“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建设。

  2.强化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深化“三上三下”“五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机制。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探索居民小区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治管理。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创建,推广行政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建设法治乡村。深入开展“法润嵊州”行动,加大依法行政考核力度,落实依法行政职责。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王羲之、马寅初等名人家训家规资源,强化乡风、村风、家风建设,强化道德教化实践力约束力。

  3.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四化并举”工作机制。创新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载体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化契约化共建,做实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推行社区服务“积分卡”制度,发挥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平台企业等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和动态赋权机制,积极发展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鼓励流动人口参与社会治理,增强行业协会商会自律能力,积极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强化信访工作法治思维运用,深化信访“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基层初信初访办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诉源治理机制,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公开接约访制度和包案处理制度,推行信访代办服务,建立信访积案清零机制。创新发展网上“枫桥经验”,加快“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智慧公安、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司法等建设。健全完善大调解体系,推进“羲之”“两头门”调解室等乡情式、乡贤式、专业式品牌调解室建设,实行行政、司法、人民、行业调解“多调合一”。

  4.完善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体制机制。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健全县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体系。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建立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制度。健全市镇两级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专项整治、重点人员管控、指挥会商等机制,构建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和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进消防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提升自然灾害特别是台风洪涝灾害的科学防控能力。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提高风险防控综合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利用网络的违法犯罪行为。

  十、增强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工作合力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高度的政治自觉,主动担当作为,提高工作本领,强化制度执行,确保治理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担起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责任,加强治理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科学谋划,高标定位,扎实抓好各方面治理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增强制度执行效能。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委、法院、检察院要履职尽责,落实好各方面各领域制度和治理规定,合力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

  2.提高治理能力。完善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常态化推进干部跨部门交流,加快推进干部年轻化进程,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坚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畅通高素质治理人才进入党政机关的渠道,发挥智库参与治理的积极作用。完善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两个担当”良性互动机制,积极推动容错免责机制落地见效。

  3.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健全更高水平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重大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考评,对搞形式走过场、执行不力、群众意见大的,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各乡镇(街道)、市级机关各部门要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4.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渠道和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嵊州故事,加强制度自信宣传教育,引导全市人民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引导全市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县域治理现代化实践,进一步增强尊崇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市委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实干担当,奋勇争先,更高水平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奋力谱写新时代嵊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编辑:何东铭
  相关文章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