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教育课堂
战“疫”一线|面对疫情教育如何更有为(下)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 2020年03月11日11:12:00 

  奠基生命

  疫情下如何上好生命教育这堂课

  访谈教育专家:陈祖康,现任嵊州市剡城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高级教师。

  问:这次新冠疫情留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示?

  答:这次新冠疫情,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对于生命教育话题来讲,我感触至深的有三点。

  1.新冠病毒的报复——生命环境教育最沉重的一课

  法国作家雨果有一句话:“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一位冷酷的屠夫。”这句话这么理解呢,我想,他说的是,如果我们善待大自然,她就是善良的母亲,给予阳光雨露;反之,也可能引来晴天霹雳,灾难危机。这次新冠病毒可能来自动物界,这是自然的报复,是对我们人类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代价是巨大的,教训何其深刻和沉重。

  2.逆行武汉,医者仁心——生命健康至上的最美诠释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上下一起动员,共战疫情。大年三十,第一批医务工作者飞抵武汉,拉开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子弟兵逆行武汉的序幕;医者仁心,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最美逆行,毅然奔向抗疫最前沿。所有这些,是我们生命健康教育最完美的诠释。

  3.爱国主义——生命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

  面对疫情,我们全国动员,全民参与,武汉作出极大的牺牲实行封城,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了贡献,这正是大爱无疆的真实写照。我们国家在疫情面前,展现大国担当,举国上下,全力抗疫,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胜利,为世界防控疫情提供了经验争取了时间,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我们在最短时间里兴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集中全国资源支援武汉,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健康得以保护,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和现代治理能力。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

  问:面对疫情,我们青少年在生命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

  答:第一,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我们彼此共存共生。如果人类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破坏生态,荼毒生灵,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所以,我们要告别不良嗜好,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为伴,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第二,我们必须珍爱生命,保护健康,生命重于泰山。我们要坚持安全健康第一的理念,要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少走动,宅在家,常通风,强免疫,切实加强自身健康的保护。

  第三,我们必须心怀感恩,感恩祖国,感恩党。这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胸怀祖国,练好本领,加强学习,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广大宅家的同学们要继续宅家少走动,认真开展线上学习活动,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其实在家认真进行线上学习就是对疫情防控最大的支持。我们要积极营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第四,我们必须承担责任,履行职责。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如实汇报自己的健康状况及过往的人员接触史和旅行史,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生活习惯,尽己所能,积极参加防疫志愿者活动,在防疫特殊时刻,不信谣,不传谣,积极宣传防疫卫生新知识,为疫情防控作出自己的贡献。

  问:面对疫情,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挑战,实现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

  答: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防疫抗疫工作中去,作为学校,我们将组织疫情大思考征文比赛,讴歌伟大祖国,进一步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要精心组织线上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同时为尽早开学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访谈教育专家:王义东,现任嵊州市鹿山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级教师。

  问:生命教育就是健康教育吗?

  答:新教育在发布的报告中,把生命理解为三重维度: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并提出相对应的六大主题,即:安全与健康教育,增加生命的长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健康教育。此次疫情直击人类的死亡问题,我们首先要上好的是健康教育课。

  生涯与信仰教育,提升生命的高度。观对疫情,我们的精神应该是什么?是信心、信念、意志、勇气、信仰!这是我们生命教育需要培育和弘扬的价值所在。

  养成与交往教育,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次疫情中的一个个“逆行者”的行动,就是人的社会生命所彰显出来的责任感、仁爱心和患难与共、共克时艰的社会大爱。

  问:疫情期间,什么样的生命教育最有效?

  答:针对小学生来讲,我们倡导基于行动的、示范的直接教育,而不是基于概念的教育,让孩子在真实的情景中去学习、领悟、建构,这是通往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

  建议一:行动上,家长做好榜样。

  目前,戴口罩、勤洗手、少聚会、掩住口鼻子打喷嚏,营养全面、锻炼、睡眠、免疫力等话题,成为大家的热议话题,家长们带头做到。

  让孩子参与制定自己和家庭的计划和实施方案。让孩子认识到,人的健康靠免疫力,免疫力靠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偏食的饮食习惯,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就是教育,即用行动影响行动。

  ★特别要注意三点:

  第一点,应该是无痕教育,要把生命教育融进日常生活中。

  第二点,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循循善诱,温柔但坚定,持之以恒。

  第三点,不要忽视学科外的作业,如学习防疫知识、跳绳等运动锻炼、眼保健操等生活健康常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生命教育之一。

  建议二:目标上,把教育拉长拓宽。

  我们应该把教育“拉长”,将幼儿园到大学乃至整个人生串起来思考;应该把教育“拓宽”,从分数和特长外的习惯、能力、情商、人格、志向、价值观等角度思考。这些都是孩子学业进步、事业成功的基础,更是关系孩子一生幸福的重要素养。

  其一,开启亲子聊天模式

  病毒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防治疫情?多少时间才能研究出疫苗?钟南山院士的话为什么这么有力量?这些话题的背后蕴藏着科学精神。疫情来临之后,大批科学家、白衣天使表现出家国情怀,大批公务员参与防疫,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就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引领孩子精神成长的载体。

  针对低段的孩子,家长可以在众多的疫情信息中,选择些特别感人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针对高段的孩子,家长可以开启有趣的亲子聊天模式:

  从钟南山、李兰娟的故事聊聊“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知识,敬畏知识”。

  从满屏的白衣战士的故事聊聊“责任与担当的问题,敬业精神从小开始。

  从全民静心宅家的事件中聊聊“规则意识,与人为善,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

  还可以从深层次聊聊“怎么看待人和自然?怎么看待生命?什么是英雄?”等等话题。

  其二,留足家人共赏时光。

  小学低中段的孩子,可以进行亲子绘本阅读,选择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绘本,一边读一边进行有趣的对话,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教育。

  很多的电影主题涵盖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涉及安全、健康、交往、自然、生涯、信仰、生死等主题,非常适合疫情期间家庭成员共同观赏。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孩子从事情的表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得到有效的生命教育。打开度娘,这样的书、电影很多很多。

  其三,设计孩子参与事件。

  家长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适合孩子的,可以实践的事件,让孩子参与。比如:我为疫区献一份爱心;我为家庭作一份贡献……就像很多学校在引导学生通过小报、绘画、防疫宣传视频等形式让孩子行动起来,感受其中,这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

  总之,最有效的生命教育是:行动影响行动,精神引领精神,生命感动生命。

  其实,生命教育,不仅需要家长上好这一堂课,也需要学校、老师上好这一没有教材的课程,目前,许多校长、教师、教育专家通过各种形式,比如给孩子的一封信,网络开学第一课的形式,率先垂范。

  我相信,等疫情过后,等孩子们回到学校,作为学校,作为老师,也一定会根据这次疫情,组织各种形式开展生命教育,为孩子的人生奠基,因为热爱生命的孩子,一定会有源源不绝的学习动力!

  生命教育,没有教科书的课程,孩子缺失的课程,需要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一起来努力。

  问:生命教育与学科学习有冲突吗?

  答:疫情期间,家长们除关注孩子们在居家隔离期间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学习外,还应关注一下如何唤醒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如何引导他们勇敢面对无常和苦难的态度,如何未雨绸缪、珍惜当下、强大自己的生命……是生命教育当下的使命与担当。

  首先,生命教育本身就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可以利用碎片式的时间,如闲暇时、晚饭后、路途中——让孩子在有效的互动中得到教育。

  其次,有效的生命教育,可以消灭“空心人”,让孩子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更好地学习知识,做个有用之人。

  第三,可以把给孩子讲故事、亲子阅读作为对孩子自觉学习的一种奖励,在孩子的学习之余一起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疫情期间

  中高考学生如何在家有效学习

  访谈专家:杨泽庆,现任嵊州中学副校长。

  1.宅在家里的中高考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答:(1)少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自律性不强。早上起床迟,造成第一节上课迟到;上课不专心听,有一边听一边玩手机等现象,导致上课认真度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2)部分同学只听课,不完成课后作业,导致作业的认真度、完成度不够理想。不懂的题目缺少与老师、学生的沟通交流。

  (3)语文、英语、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读背科目自己没有安排读背,与在学校学习时的学习时间和要求相差太大。

  (4)缺少系统性综合试卷的强化训练,刷题量偏少,做题手感明显下降。

  问: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呢?

  答:(1)从教师层面,化无序为有序。

  高三学子在家里自己安排的学习往往是无序的,经常会这里看一点,那里学一点,缺乏系统性。学校制定学生在家的作息时间表,再让备课组制订计划和上课内容、课后作业,设计好电子学习资料以供学生下载并打印,每天上完网课布置相应作业及早晚读内容。从早上钉钉视频督促学生早读到晚上钉钉打卡作业批改并反馈,教师指导学生科学有序地复习,使学生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进行二轮复习。

  (2)从学生层面,化劣势为优势。

  学生在家自己处于一种绝对独立的状态,是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化劣势为优势,查漏补缺,进行个性化复习。

  该从哪些方面去着手呢?首先要评估自己对于各科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其次是确定好高考目标,为自己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目标分数;最后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保证好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可以完成即可,也要注意劳逸结合。

  当然作为高三学生,必须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多做高考题。在家自己复习,建议以做题带动复习必须先刷题,再对答案,整理错题,如果发现哪些知识点不会就再回去复习。切记,不要盲目刷题,必须整理完一套题再做下一套。尤其要明白自己的弱势学科,可以在弱势学科上多下功夫,补缺补差。另外,做题时要限定时间,既可以训练考试的做题速度,又可以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3)从家长层面,化被动为主动。

  疫情期间,家长要转变身份,化被动为主动。有时间的家长务必每天以身作则早起陪孩子早读,上微信群和钉钉群关注老师布置的任务及要求。了解孩子当天的学习内容及相关作业,关注其上课质量,督促孩子完成自己制订的每天计划,检查其作业完成情况并拍照上传。对于家长,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辛苦100天,幸福60年。

  对高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现在已是最关键时期了,更需要大家全力以赴学习,最后在6月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

  访谈专家:张剑波,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嵊州市城关中学副校长。

  问:初三学生应如何保持良好心态,科学高效备战中考?

  答:首先,积极调整情绪,保持镇定心态。面对突发的疫情,此时初三学生的心态想必会有慌张担忧。这个时候谁能更快、更稳、更积极地调整好心态,谁就能更好地给即将到来的中考护航,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保持良好心态。

  其次,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初三学生在初中学习时间只剩短短三个月,更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以此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

  再次,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会时间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复习,知识量大知识面广,所以要制定切实可行高效的学习计划,加强时间管理,将知识点强化、细化、条理化,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能不能抓住时间,全身心高效备战中考,更能体现一个学生的精神和意志。

  问:在当前形势下,作为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子如何化“危”为“机”?

  答:“危”,危在疫情当前,不能外出,无法向老师当面请教,无法在有强烈的竞争氛围中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机”,机在宅家自静,有更多的时间独立思考,有更自由的空间让自己调适。

  疫情虽带来诸多出行不便,但为安心学习创造了条件。初三学子要借此机会,静下心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在中考的战场上,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偏科,所以每位初三学生要琢磨如何保持自己的学科优势,如何弥补薄弱学科。这段时间可以强化语、英学科的阅读与思考、积累与写作,可以根据往年中考要求查看自己在哪里存在知识盲点,尽快补足,可以对学科知识做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整理,为开学后的二轮复习做好知识的储备和巩固。

  “危”中藏“机”。今年寒假是初中最后一个长时间自主复习时段,可以说是最佳发展时期,也是最好的超越契机,每个初三学生都不能错过。

  问:线上学习中,初三学生更该抓住哪些关键环节进行有效学习呢?

  答:一是课前准备充分。要营造好安静的学习环境,避免外界干扰。课前要预习,明确自己的困惑点,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听课的效率更高。.

  二是课中专注高效。线上教学老师较难得到学生的实时反馈,所以老师讲解可能无法准确针对每个同学,这就更需要同学们认真参与网络教学,关注平台上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动笔演练,加深理解,若有不懂及时记录。

  三是课后反思巩固。按时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及时纠错。若有不懂,课后积极与老师通过网络形式作有效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停课不停学,梦想不停步,希望全体初三学子在这段特殊的假期都能不负青春,不留遗憾。

  相关文章
战“疫”一线 面对疫情教育如何更有为(上)
【战“疫”一线】公安助力企业复工,连夜送证上门!
战“疫”一线: “疫”不容辞 点赞教体系统统计人
爱心理发师 义务为战“疫”一线民警理发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