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郑兴国:以刀为笔 重现雅集盛景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记者 马丽萍 2020年06月02日10:00:18 


《永和十一年·金庭洞天》

  当笔遇见墨,当根遇见刀,当时光遇见时光,当岁月遇见岁月……预示着一段故事结尾,另一段故事开始。

  一棵根木离开土地,它便枯朽;枯木遇上一双巧手,它便新生。

  市文创园,一间普通的根雕工作室内,郑兴国低着头,神情专注,手中的雕刀,游刃有余,把面前这块长220厘米、高100厘米的金丝楠木根材一点一点变成一幅文人雅士聚集在金庭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的场景。

  欣赏这件根雕作品,如同看见百年前那场雅集聚会。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素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景观,诸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为历代文坛佳话,诗文书画歌颂不绝。

  以兰亭之会为例,王羲之与文友聚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还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帖。

  郑兴国创作的这件大型根雕作品《永和十一年·金庭洞天》,则反映了书圣王羲之归隐金庭时文人雅士齐聚金庭的雅集盛景,人物达60多人,皆各具情态,气韵生动。

  剡溪两岸自古多文人雅士隐居,永和十一年王羲之携家人归隐金庭,书圣喜欢聚贤集雅。这件《永和十一年·金庭洞天》,是郑兴国近年的重点创作作品,也是他《唐诗之路》系列作品的其中一件。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与根材天然的美感相融,依势造型,因材施艺,场景、布局等,都遵循根材天然原态,在大场景式的创作中窥见气势恢宏。

  根艺创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充分表现了匠人们善于“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造诣。每一位根艺家,尽管艺术上的修养和所接受的影响不同,技艺上的擅长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要自觉地服从“根的艺术”所采用的原材料的制约,在尊重树根自然形态的前提下,去大胆进行创意雕刻。

  郑兴国的根雕作品粗细结合、虚实相间;既尊重传统,又紧跟时代。他的作品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巧妙,技法娴熟;既有独立成篇的人物小品,又有宏阔同章的山水人物长卷,刀法自然,独具匠心。

  而他近两年的作品,比较讲究“情景”和“意韵”。不论是大场景还是小写意,每一件作品散发着宁静、恬淡、清雅的气息,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金雕手”称号。前不久,他的作品《寒江独钓》在参加国博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几年前,根雕艺术还常被人误以为会造成林木的滥用破坏,其实根雕的选材大多是枯木,极少会采用活木。”郑兴国说,无论是环保价值,还是艺术价值,枯木都要比活木更有创作价值。同时,在资源再利用的大背景下,郑兴国认为,“化朽木为神奇”的价值应该被更多人关注。每一块朽木都经历了岁月的“雕琢”,对枯根朽木善加保护和利用,才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而作为嵊州市根雕艺术家协会会长,郑兴国近年来更将创作的目光投注到剡溪文化,投注到家乡嵊州。近年来,他构思创作的《唐诗之路》系列作品,计划创作15件,目前已完成了9件,其中有《雪夜访戴》《石公观瀑》《米芾拜石》《谢公垂钓》等。为了创作这组作品,他注重在古意悠然的诗词歌赋里厚植根基,注重在大自然的体验中捕捉灵感,注重与业内高人切磋交流,以此于审根、走刀和作品构建中,还原一种本真物象,描绘出物我契合、又与大众情感相统一的灵感物语,体现一种意在刀先、气韵生动的效果。郑兴国说,《全唐诗》中吟剡的诗篇达540多首,自己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唐诗之路,了解嵊州根雕。

  相关文章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