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灯夕、正月十五,既是一个独立的节日,也是中国年的组成部分。如果说过年是一场精彩不断、高潮迭起的大型歌舞演唱会,那么元宵节就是它的压轴节目,有着观灯彩、猜灯谜、放烟花、闹社火、吃元宵、走百病、拜紫姑、碾蝗虫、祭蚕神、听香、送灯、偷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灯下节”与“元宵节”

  元宵节,在嵊州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习俗。

  嵊州民协原主席施钰兴研究嵊州民俗多年,他介绍,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汉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十四上灯、十五闹灯、十六藏灯连续三天。而在嵊州虽也三天,十五、十六与外地相同,正月十四这天虽也挂灯结彩,为十五闹元宵作好准备,但不叫上灯却称“灯下节”。因此,嵊州的元宵节由“灯下节”与“元宵节”两部分组成。

  过去,嵊州人把元宵节叫做灯节,把月亮喻为天灯。“铜灯盏,铁灯芯,过黄河,照北京。”儿歌中的铜灯盏、铁灯芯指的是月亮。把正月十四称为灯下节,寓意灯下黑。是日下午到了三时许,太阳还未下山,家家户户早早烧起“亮眼汤”,赶在天黑之前喝下。明明是晚餐,不说吃而叫喝。亮眼汤的做法:青菜切细,加年糕,用清水煮成,不能用油炒,也不放猪油。青菜要绿,绿色象征清爽,眼睛看出去清爽即寓意“亮”。喝过亮眼汤就早早关门睡觉,忌点灯。

  在嵊州,“灯下节”还有一个习俗叫打喜。过去女子婚后一两年内不怀孕,便认为她冲撞了什么神道。就在正月十四这天去拜过城隍或乡主、观音,向菩萨忏悔自己的罪过并许愿求子。夜里,到预先选好的果园里点起香烛,未孕者拜过天地菩萨和花神,爬到一棵年年旺生的果树上,由她的姐妹或夫家姑娘用竹棒打她,边打边问:“生不生?”未孕者答曰:“生,生了。”意在讨个彩头,像果树那样子孙满堂。

  元宵节的越乡风俗

  嵊州人又称元宵节为灯节,有吃汤团、闹灯会、猜谜语等风俗活动。

  在嵊州,有三个团圆日:正月十五、中秋、除夕。正月十五家家要吃团圆饭,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也是人间第一个团圆日。所以晚餐吃汤团。汤团的风俗意义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吃过正月十五的汤团,在外做工、经商的人就陆续出去了。过了元宵节,也意味着春节到此结束。

  《嵊县志》载:上元(正月十五),城隍庙内结彩幔、悬花灯,一片鳌山银海,做傀儡戏、狮子戏等,还迎龙灯、水灯。龙灯多用竹编,外加彩编龙头龙尾,各一人持之,龙身则由数人舞动,相联成龙,起伏盘舞,表演各种姿态与技巧,外加一人持彩球,指挥全龙。灯火灿烂,十分气派。

  除市区外,华堂有板凳龙、玠溪有黄布龙、三界有青龙、后湾有竹龙,崇仁、里东下王有狮子。每到元宵之夜便在村子里舞龙舞狮,从祠堂出发,绕村一周。村民早早吃罢汤团,提着自制的彩灯,随着龙队、狮队,形成一条长长的迎灯队伍。

  近年来,灯会在市区盛行,每年正月十四、十五,由政府部门组织,各单位选送彩灯,在广场挂灯结彩。

  猜谜语是灯节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过去寺庙、大商号的彩灯下端贴上谜语的纸条,供人们猜谜,猜着有奖。改革开放后,风俗渐变,由政府主导元宵节活动,猜谜活动大多由文化部门承办。近年来一些银行、商场和茶馆也开始参与其中,渐由政府主办趋向于民间自觉参与。元宵猜谜不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催生了元宵商机和谜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