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木桶,箍木盆……”箍桶匠一边推着小车走街串巷,一边沿街吆喝,这是以前在农村比较司空见惯的场面。
中秋九月,笔者走进石璜镇范油车村丁家自然村,不远处,传来“哧、哧”的声音,平添了一丝闹意,只见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屋内,今年77岁的丁志祥坐在一堆木头碎屑中,推动着手中的刨刀,低着头忙碌着,屋内摆满了刚完工的木桶、木锅盖、洗脚桶、木材,各种各样的木制品做得非常精致,仿佛是一件件工艺品。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城市或乡村,无论富贵人家或平民百姓,女儿出嫁时必备的嫁妆中一半以上都是木桶,存放糖果点心用的托盘、洗脚用的脚盆、打水用的吊桶、洗衣用的洗衣盆、储存粮食用的米桶……木桶里面流淌着一生的祝福。
“箍桶的技术不是一般的木工所能做的,难度就在于圆周率及弧度的计算,还要加上精密操作,才能箍得牢,不漏水。”丁志祥告诉笔者,完整的箍桶制作遵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步骤流程,共有四十多道工序,一个木桶制作需要经过拉料推刨、拼板上箍、钻眼拼接、打箍、沟槽上底板、打磨出细等等工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箍桶的活计,还需要“十八般武器”,除了常用的锤子、斧头、凿子等工具外,还需内外圆刨、圆凿、刮刀等打磨工具。
丁志祥15岁开始学艺,在师傅指点下,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了一名手艺精湛的箍桶师傅,在当地颇有名气。
丁志祥说,成为一个箍桶匠是当年一份令人羡慕的手艺,能挣钱养家、还被人尊重。那个年代,凡是有女儿的人家,都会找箍桶匠做一整套木桶嫁妆,包括洗脸的面盆、洗澡的脚桶、方便的马桶(子孙桶)。当时箍桶匠是个热门行当,地位比木匠稍高一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箍桶营生变得没那么风光,很明显感到活少了,卖不动了,很少有人定制木制嫁妆了,后来只好在家里做一些,拿到集市或交易市场去卖。”丁志祥说。
随着价格实惠的铝制品、塑料制品的普及,箍桶业逐渐失去了它的光彩。很多生意人、手艺人都纷纷转行,唯独77岁的丁志祥仍坚守着他的箍桶生意。丁志祥说,原村里有4个箍桶匠,随着生意不景气,都改行了,他现在是村里最后一个箍桶匠了,也是石璜镇最老的一位箍桶匠。
近年来,随着养生馆、美容院的兴起,绿色保健越来越被人重视,泡澡、泡脚的手工木桶,不仅纯天然,还有保温效果,就会有人专门定制一些大浴桶、泡脚用的木桶。
丁志祥说,曾经一度略显黯淡的生意又开始兴旺起来,对他来说只要生活需要,他就会一直做下去。现在他做的洗脚养生桶、农村农户制作咸菜用的木桶也开始热门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天然养生,原本已渐入“夕阳行业”的箍桶手艺也迎来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