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九月的第一天,天气似乎也没有之前的炎热。下班后,独自一人走在公园,踩着被夕阳镀上金光的落叶,心里莫名涌起一种既轻盈又厚重的感觉,像是被什么温柔地托着,又像是被时光轻轻推着往前走。风过时,几片叶子打着旋儿落下,不似春花的决绝,倒像是不经意的叹息,我想这大概就是林语堂所说的“暄气初消”的秋意吧,温和中带着几分沉淀的怅惘。
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不写秋风扫落叶的萧瑟,却写秋林古气磅礴,写月正圆,蟹正肥的丰饶。这种对秋的独到诠释,让我想起了家乡的那棵老柿树,不似春花的喧闹,也不似夏日的浓烈,只是默默缀满橙红的果实,像一盏盏小灯笼,在秋阳下透出沉甸甸的光。
林语堂笔下的秋是成熟的象征,褪去春的稚嫩、夏的浮躁,沉淀出一种古色苍茑的韵味。让我想起家乡儿时的稻田,秋收时节,稻穗低垂,金浪翻滚,大人们弯腰割稻的身影与大地融为一体。没有悲秋的慨叹,只有一种饱满的静默,仿佛时间在这里放缓了脚步。那些被岁月摩挲出温润光泽的书桌,与吸足了阳光的稻谷何其相似,一个承载半世墨香,一个酝酿天地馈赠,皆在沉默中诉说着从容。
林语堂说“正得秋而万宝成”,在我看来,这万宝不仅是自然的丰饶,更是人生的厚度。就像他提到的用了半世的书桌,木纹早已被岁月磨得温润,却比崭新的家具更显珍贵。老家书房里藏着一把老藤椅,扶手处已被岁月磨得发亮,摩挲着几代人的体温。虽然另有新凳可坐,但每次仍会习惯性地陷进这把老藤椅里,不是身躯的倚靠,而是灵魂的着陆。每次坐上去,仿佛能触摸到先人阅卷的时光。而秋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教会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锋芒毕露,而在于历经风雨后的沉稳。
如今又逢初秋,我走在铺满落叶的草地上,脚下沙沙作响。这些叶子早已褪去青翠,泛着枯黄的色泽,却仍带着几分倔强,像被秋风反复翻阅的旧书页,边缘蜷曲着,脉络里还藏着未说尽的故事。林语堂爱的正是这种未至凛烈的秋,不卑不亢,恰似人生行至中途,懂得收敛,却未失热情。
望着天边渐沉的落日,忽觉这秋光最是矛盾:它慷慨地奉上整年的丰盈,又温柔地提醒着一切终将归于沉寂。就像此刻手中的书稿,纸页间还留着盛夏的墨香,抬头却见窗外已有落叶飘零。原来所谓的成熟,不过是学会在收获时,便已开始练习告别。那些被秋阳晒暖的回忆,终会随着季节更迭,沉淀成心底最温润的玉髓——莹润而不夺目,静好却自成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