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9月5日,网络平台上抗战胜利日的影像仍在不断循环播放,在一些视频中,插入了屠洪刚《精忠报国》的歌曲,让原本气壮山河的画面更有热血沸腾之感。‌“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屠洪刚那极具穿透力的嗓音,仿佛是经过烈火淬炼的钢铁,瞬间劈开屏幕上那黑白交织的历史画面——虎门炮台那震天动地的爆炸声、甲午海战中汹涌澎湃的滔天巨浪、抗日将士们奋勇冲锋的身影,都在这首歌的渲染下,被镀上了一层悲壮的血色。这首歌有着神奇的魔力,不到五分钟,却能让百年的悲愤与豪迈同时喷薄而出。

1841年2月26日‌,虎门炮台硝烟蔽日。关天培督战至最后一刻,32磅炮的轰鸣渐歇,他挥刀率残部冲向敌舰。当英军攻入炮台,只见这位六旬老将倚墙而立,刀锋滴血,身旁七具敌军尸体横陈‌。林则徐闻讯悲叹:“炮火未亡,而主将先殒!”“马蹄南去,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当火炮沉寂,他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对家国的最后守护。

‌1894年9月17日‌,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日舰的疯狂围攻下,燃起了熊熊大火,锅炉舱的爆炸声如惊雷般撕破了长空。邓世昌身负重伤,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下令:撞沉吉野!当舰体倾斜,生死攸关之时,他坚决拒绝了随从的救援,选择与致远舰一同沉入大海。这场惨烈的海战,邓世昌以自己的生命践行着守护家国的坚定誓言,即使最终船毁人亡,他的精神永远不被磨灭。

‌1938年3月‌,台儿庄将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王铭章率领部队死守滕县,最终壮烈殉国;孙连仲与日军展开了逐屋的激烈争夺;池峰城果断炸毁运河浮桥,切断了敌军的退路。这些来自不同战场的英雄,用同样的忠诚与无畏,在民族记忆的丰碑上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他们的事迹,正是‌“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的真实写照,在战火纷飞的残酷环境中,捍卫着国家的尊严。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如今,我们聆听《精忠报国》,不再仅仅是因为歌曲的这一声正气而感慨,更是为了铭记:民族的英雄气概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冰冷展品,而是一种鲜活存在、代代相传的基因。

当屠洪刚声嘶力竭地吼出“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时,那“守土”是无数英雄在各个战场上坚定不移的坚守,“复开疆”是当代人对先辈们未竟誓言的庄严续写。这一个“贺”字里,藏着虎门关炮火下中华儿女的不甘与愤怒,藏着1945年抗战胜利时全国人民的喜悦泪光,也藏着2025年我们挺直脊梁的自信与骄傲。而这首歌,就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在每一个时代燃烧,照亮我们守护山河、开创未来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