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偶尔又看到二胡演奏家孟晓的视频,她端坐于椅上,身姿优雅得如同古画中走出的仕女,一袭简约而不失典雅的衣服,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温婉的轮廓。琴弓轻启间,恍若时光长河泛起涟漪,将《小城故事》的旋律娓娓道来。
“3 5 6 5 6 1 6 5 5,5 6 3 2 3 5 3 2,2 3 5 6 1 6 6 1 6 5,5 5 2 3 2 1……”当第一个音符从二胡的弦上悠悠淌出,孟晓旭微微闭上眼睛,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这方寸之间的音乐天地。她那秀气的眉,随着旋律的起伏轻轻颤动,似是被音符牵动了心底最柔软的弦。时而轻晃着头,发丝在灯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脸上绽放出甜美的笑容,那笑容里藏着对音乐无尽的热爱与痴迷;时而轻耸香肩,仿佛在与二胡进行一场无声却深情的对话,左手在弦上灵动地揉弦,右手在刚柔相济地运弓,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富有韵味,似是在诉说着小城里的点点滴滴。
二胡,这个古老的乐器,在孟晓旭的手中焕发出了别样的魅力。它那蕴意的琴筒,宛如一个神秘的世界,倾诉着无尽的情感与故事。琴杆笔直挺立,似是小城的脊梁,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而那两根细细的琴弦,就像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轻轻一拨,便能唤起人们心底深处最温暖的回忆。当她的指尖在琴弦上捺下,二胡便发出了悠扬而婉转的声音,时而如潺潺流水,诉说着小城的宁静与祥和;时而如微风拂过树梢,带来丝丝缕缕的温柔与惬意;时而又如夜莺啼鸣,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撩拨着人们的心弦。
《小城故事》这首歌,在我小学六年级就有音乐老师拉二胡教我们学唱,虽然已过三十多年,但仍清楚的记得。这首歌曲,在二胡的演绎下,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小城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视频中,又展现了民国时期的一条街,它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喧嚣,却有着一份宁静与从容。青石板路两侧的老字号店铺,在斑驳的光影中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斑驳的墙壁,见证了小城的兴衰变迁;那门窗里映出暖色的油灯,是最朦胧的画面。落日西沉,炊烟升起,街上不时传来留声机里的歌声,悠悠扬扬地飘散在空中,为这宁静祥和的小城增添了一抹诗意的余韵。
在这如诗如画的小城景象中,一个美丽画卷悄然映入眼帘: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手持油纸伞,袅袅婷婷地走在青石板上。她的背影宛如水墨画,散发着一种温婉含蓄的东方韵味;那旗袍,紧紧地贴合着她玲珑有致的曲线,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姿。那油纸伞,在微风中轻摇,像一朵雨中绽放的花。
旗袍女子迈着轻盈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时光的琴弦上,犹如弹奏着一曲悠扬的旋律。她的身上似流转着民国女子特有的风雅气韵,有着一种内敛而含蓄的美,不张扬,却让人无法忽视,宛如从旧时光里款步而来的闺秀,携着那份特有的雅致与从容,在这小城的街上,留下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镜头再度聚焦孟晓旭专注的演奏中,我心中却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惆怅。这二胡的旋律,这小城的景象,这旗袍女子的人影,仿佛竟与我心中的怅惘产生了共鸣。《小城故事》本是一首温馨怀旧的歌曲,可为何在我心里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那一句“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可在我心里,如同灯火远去,复见昏暗的惆怅。我心里的小城,成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就像潮水一般,一波又一波地涌上心头,却无法排解。
“1 1 6 5 5 6 5 5 3 2 3,5 5 6 3 2 1……”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时,二胡的余韵、小城的剪影、油纸伞下的倩影,如三重曝光般叠印在我的心头。唉,故事已终结,而我的心还沉浸在这里面,痴痴的不愿走出来。这弦上小城,伞下幽梦,终究是岁月长河里的一帧胶片——显影过温暖,定影成怅惘。此刻的我,愿做那个迟迟不愿按下停止键的看客,让孟晓旭的弓弦继续拉扯时光,让旗袍女子的油纸伞永远悬停在暮色里。毕竟有些美丽,恰在于它注定消散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