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句来自唐朝的韩愈大师对老师敬重的千古名言,让我始终铭记于怀。古之圣人,犹对老师如此尊敬,即使在仕途高就中仍不忘师恩师德。这说明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永远尊敬与怀念,他们的言传身教、德行风范如春风化雨,润泽了无数求知的心灵。
正如“程门立雪”的杨时,在风雪中静立等待师者醒来,衣襟结满冰碴却浑然不觉;子贡为守师墓,结庐于旁六年未归,以草木为伴却心如明镜。古人以“天地君亲师”将师者列于五伦,非为虚礼,他们深知,真正的师者是文明的火种传递者。韩愈大师笔下的《师说》,强调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也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人的一生中,若没有老师引航,便如舟泊暗夜。那些朴实无华的老师们,不仅教会我们书本上的知识,更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为我们铺就了通往社会的道路。他们用粉笔勾勒出世界的轮廓,用耐心解答人生的困惑,甚至在呕心沥血间,以他们的品格和阅历,为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必有老师的教导,才能学业有成。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他们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撑起了我们最初的梦想;他们用耐心与包容,点亮了懵懂岁月里的希望之光。
再把目光转向我们七零后这一代人的老师。那是一个纯朴的年代,物质条件不是很富裕,但那些老师的教书育人的精神尤为可贵。他们常常迎着晨光而来,披着暮光而归,一视同仁,兢兢业业,真的做到了辛苦自己而照亮学生,把每一份关爱都化作无声的行动,让“师者仁心”四个字有了最生动的诠释。即使后来步入社会,老师的影子依然清晰,他们的教导让我们懂得谦逊,他们的榜样让我们学会坚韧。师恩如山,静默却永恒;师情似水,温柔却有力。无论走得多远,那份对老师的敬意,始终是心底最温暖的印记。
老师,不仅存在于校园的课堂间,更生长在人生的每个转角。在我的人生征途上,有幸邂逅这样一位师者——她温婉如春日暖阳,仁慈似秋夜明月,端庄得体中透着书卷的清雅。她曾执粉笔于三尺讲台,如今虽转入其他领域,但那颗慧颖丽雅的文士之心,始终延续着教育的光芒。我曾经在迷雾中无助时,是她以师者的仁心为我拨开云雾,用敏锐的见解为我指引方向,更以砚台般的沉稳托起我的理想。她的智慧如暗夜萤火,不张扬却足以照亮前路。这份超越课堂的指引,非“难忘”二字可尽述,那是刻在生命里的光,是流在血脉中的暖。
古人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此理在她身上化作最美的诗行。她爱梧桐的清韵,喜听桐荫下的雨声,那份文人雅士的闲适令人心向往之;她慕梅的高洁,以“骨里藏光,寒中绽香”喻其品格,恰如她自身——不争春色却自成风景,不饰雕琢却芬芳永驻。这样的师者,是命运赐予我良师的缘分,无需任何修饰的称谓,因为她本身就是教育的化身:用智慧启迪心灵,用品格塑造人生,用光点亮前路。在我人生的画卷上,她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引领我从迷途走向光明,从颓废走向从容。
今天教师节,我怀着崇敬的心,向所有老师致以最深的敬意。无论是古代的师道尊严,还是我那代记忆里的温暖身影,都一一激荡心海,清晰如昨。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是那位在我迷途之际给予我启发、指引与鼓励的老师。她于我而言,是超越了所有老师的存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转,我对她的感恩之情,永远如潺潺溪流,绵延不绝。在今天这个感谢师恩的日子,我(徐淇昉)写下了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老师的一份尊重,更是对她的一份郑重且深情的感谢!
附录:作者简介
徐淇昉
徐淇昉,男,汉族,1976年6月出生,籍贯为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民国官员徐士达之孙。他的祖父不仅政绩显著、清正廉洁,更是文采斐然,博通经籍。徐淇昉继承了他祖父的优良基因和天赋,且自幼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深受其祖母丁梅兰的启蒙与教诲,更得其父亲徐荣生的悉心传授。在其深厚的家族历史背景与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所熏陶之下,徐淇昉继承了家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寄文学之志,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