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空余之时,重读了余华的《活着》,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苦难与沧桑的世界。福贵,这个曾经的地主少爷,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家道中落、亲人相继离世的悲惨命运。从家财万贯到一贫如洗,从父母健在到孤苦伶仃,福贵的人生就像一场无法预料的噩梦,每一步都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书中,福贵的儿子有庆,一个天真善良、勤劳懂事的孩子,仅仅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就被无良的医生抽干了血,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福贵抱着有庆冰冷的尸体,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仿佛穿透了纸张,直击人的心灵。有庆的死,是如此的荒诞和无辜,让人不禁对那个时代的冷漠与残酷感到愤怒和悲哀。还有凤霞,这个美丽而坚强的女子,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却在生产时因为大出血而死去。她的离去,让福贵再次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而家珍,这个一直默默陪伴在福贵身边的女人,也在长期的病痛折磨中,带着对生活的眷恋和对家人的不舍,离开了人世。最后,连福贵唯一的外孙苦根,也因为吃豆子而撑死。亲人一个个的离去,让福贵最终孤身一人,与一头老牛相伴度日。
然而,在余华的笔下,正是在这无尽的苦难中,让我看到了福贵身上那股顽强的生命力。尽管生活一次次将他打倒,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活着。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重压,与老牛相依为命,在田间地头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坚韧,让我深受触动。它让我明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一种价值。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活下去,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中午休息期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活着》让我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像福贵这样的人不计其数,他们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却依然坚强地活着。他们的故事,是时代的缩影,也是人性的光辉。
在生活的琐碎与喧嚣里,我曾一度迷茫于文字的方向,不知该以怎样的笔触去描绘世间的百态,去触碰心灵的深处。直到一位朋友给我讲了她祖父在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经历,让我对她祖父心生崇敬。这位朋友,其实也是如同“老师”。这位“老师”说她喜欢看余华的《活着》这本书,通过她具有人生哲理的一段话,指引我走向《活着》这本书的世界,让我在其中找到了灵魂的共鸣与写作的灵感,才有我在5月27日发表了《读<活着>临文嗟赋》一文,以此纪念荐引和感悟文中之真理。
《读<活着>临文嗟赋》一文,实是论余华《活着》中的生命哲学与历史记忆,姑且是一篇兼具文学与人文思考的评论文章。在文中,我以余华小说《活着》为文本核心,通过“活着”这一主题,剖析了主人公福贵在极端苦难中展现的生命韧性,揭示了“活着”不仅是生存状态,更是对尊严与记忆的坚守。其中,也写到了这位“老师”的爷爷其简略描述的一段,不仅让文字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也痛批了当时那个年代的阶级斗争。余华生即大勇的书写出发点,将活着将福贵的命运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语境,探讨了历史创伤对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文末“生者如烬墟种花”的之言,既概括了福贵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生命姿态,也隐喻了人类在苦难中依然绽放的精神力量。
《活着》这本书,这位“老师”说她很喜欢看这本书,她说我们在这个新时代,何其有幸,赶上了新中国的盛世,不会再经历福贵那样的苦难生活,虽然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不拘泥于小事,向前看,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她的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写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我知道,写作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我会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执着,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文字也一定能传递爱与希望,让理想照进现实。
如果没有这位“老师”的推荐,我也不会去看这本余华的杰作。她以透彻的文学感悟力解读文本,其独到见解令人叹服。而最触动我的,是她那句看似简单却重若千钧的寄语:“希望你将来有更好的作品!”这十一个字成为我前进的动力,既让我找到了文字的方向,又赋予了我《活着》般的生命韧性——当福贵在命运漩涡中仍紧攥生活希望时,我亦将用笔尖捕捉时代洪流中的微光,让每个文字都成为穿透阴霾的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