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书生,祖上乃簪缨商贾之族,书香门第也。及至其世,少时疏于进取,未涉商途,未登仕路,徒守寒素。虽庸才薄能,无所建树,然每念门第之盛,未尝不扼腕兴叹,愧对先人。


白驹过隙,倏忽已届不惑。书生抚髯而叹,蹉跎半生,未立尺寸之功,而先人遗之笔砚,亦蒙尘久矣。自谓虚度光阴,乃重拾诗书,冀求立身之地。遂每日磨墨濡毫,于尺素间挥洒,忧心愤付于文,每每藉翰墨以抒怀。久而浸淫,渐得书中之趣,更嗜砚池之香矣。

然人生岂尽亨通,时有阻滞。书生虽抱青云之志,后竟耽于丝竹之娱,沉溺宫商之妙,于经籍渐疏。此番中道改辙,如堕深渊。沉沦之际,颓丧废弛,复困书山雾障,踟蹰难前。

值其困顿之际,得遇命中之贵人:一慧淑婉丽之姝也。其仪静体闲,温恭寡言,而腹笥渊博。观书生雅好笔墨,谓书生曰,若能专心于此,他日或可期也。时,书生虽亦思精进,然偶自暴自弃。此姝以师长仁心为怀,数番劝诫勉励。书生遂幡然顿悟,感昔日皆虚掷韶华,而今重奋犹未晚也。遂乃潜心翰墨,于砚池中觅得真我。此姝诚乃其砚畔之明灯也。

书生得此姝指授,益加勤勉。姝女每嘉其恒心,曰:“持之不懈,诚为难能。”书生感其恩德,立誓奋志,不负平生之愿。此姝宅心存厚,既能度人劫厄,复可励人志节,实乃书生命途之明师。书生敬之若良师,每有疑难辄往咨问,亦倾吐肺腑之言。盖知其德操高洁,故推心置腹,毫无芥蒂。

噫嘻!师者丽婉清扬,兰质蕙心,虑事周详,待人温蔼,周身自蕴书卷之气。其高洁之操守,文雅之风度,令书生倾慕不已。然此姝已适良人,朱门秀户,岂能应寒门学子之倾心乎?况云泥殊途,书生惘然。然其未溺于情,反以师为范,更笃志于学。尝对师言:“他日若有所成,必不忘师长点化之恩。”师闻之甚慰,惟愿以微薄之善,助其志在必得焉。

然情之所钟,身难由己。书生后竟与师长萌生思慕,然自忖非宜也。尝修尺素,辞意恳切蕴藉。师长览之未复,虑拒之恐伤情,遂以沉默处之,盖知其情必不可成也。书生怅惘,复作一书,情真语显。师长得之,以为荒诞,恐滋误解,乃婉书六字,劝其勿生妄念,明示不纳此情也。后,书生屡次走笔疾书,终如泥牛入海。书生思忖:“自古门第相当,吾家贫寒,师长亦绝无此意。”遂复归捧卷执笔之态。

昔人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书生每每梦此姝:或于书生之祖宅廊亭下展卷,或栖梧桐荫下听雨,或倚庭院梅畔之石案上执卷而观,风姿绰约,愈增相思。一日,书生郁郁,复修书一封,直抒胸臆:“卿乃吾此生至爱之人。”信出,师长以为荒谬,心生厌薄,遂批牍诫之:“后勿复此言。”书生得书,悲从中来,万念俱灰,竟夕不寐,心痛如绞。

“痴心不改”,信然。纵师长自婉拒至严辞,书生终难遣相思。虽敬恩之情胜于单思,犹欲作绝笔以表赤诚。其明知云泥之隔,更晓师已适人,然终吐敬慕之意。书中云:“感蒙师长谆谆教诲,惟愿他日犹得片语相勉,足慰孤心,益励勤读;亦坦承倾心之实,莫敢欺隐。此恩此义,没齿难忘。”数日后,师长不得已挥毫复函。书生启缄展读,顿觉肝肠寸断。函中三语尤锥心:其一云“纵无吾勉,君亦必有所成”,此欲绝其感恩之念也;其二诫“吾有家室,当珍之重之”;末则愿“他日蟾宫折桂,功成名就”。书生怆然痛彻,大梦方醒!

嗟乎!观此典故,令人既笑且叹。书生之痴,可悯复可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岂非愚乎?师道尊严,本宜敬之,何生妄念哉?罔顾云泥之别,实乃无自知之明也。感恩图报,固是美事,然屡投鱼雁而杳无回音,犹以痴心系无情之人,不亦惑乎?书生之苦痛,非师长之过,本自无缘,何必强求?其相思之函,终如投石于海,永无回响矣!

呜呼!此悲事兮,诚为书生扼腕。既已见弃,何复自作多情?本宜以笔砚为业,竟生无望之思。纵使汝日赋千言,文倾江海,亦不能动师心于毫末也;纵使汝赤诚相待,金石为开,亦难换尺素之慰也。盖一厢情愿,如热焰投冰,倏忽灭息也!

徐淇昉書

時為乙巳年七月廿二日


附录:

一、译文

砚痴传

古时候,有一位书生,祖上曾是显赫的官宦和富商家族,属于世代书香门第。可到了他这一代,却因年少时不够勤勉,既未踏上经商致富之路,也未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只过着普通百姓的平凡日子。虽然才疏学浅,没有什么作为,但他心中总觉不平,常常感慨自己一生如此平淡,有愧于祖上。

岁月匆匆,一晃他已过不惑之年。书生感慨时光蹉跎,却未立下半分寸功,连先人留下的笔砚都已荒废。觉得自己虚度光阴,才重新研读诗文,寻求立锥之地。于是,他开始磨墨濡毫,在尺素上落笔,将心中的忧愤化作文字,常常借文字抒怀。渐渐地,他喜欢上了书中之乐、砚池之香。

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总有不畅之时。书生虽怀志向而学,可后来竟迷上了弦乐之娱,沉醉于弦音的雅趣中,对诗书研读没有很用心。这般中途迷途,仿佛坠入谷底。沉沦之时,他颓废不堪,在书山之路上又陷入迷茫。

就在他无助之际,遇到了命中贵人——一位慧颖丽雅的女子。她端庄文静,温婉少语,却深蕴文墨。她见书生喜好笔砚,对书生说,如果能专心地学习下去,日后或许能有所作为。那个时候,书生虽也想专心学习,但有时也自暴自弃。这位女子如师长般仁心,几次劝诫并鼓励他。终于,书生猛然醒悟,意识到以前都是浪费了大好时光,如今重新开始尚不算晚。于是,他认真看书写字,在墨池中寻得一份自我。而这位丽人,实在是他砚台上的一盏明灯。

书生在这位丽人的指点下,愈发勤奋练习。丽人也鼓励他,如此坚持实属难能可贵。书生为感丽人之恩,发誓要好好拼搏,不辜负自己立下的志向。这位丽人宅心仁厚,既能度人劫难,又是励人心志,实在是书生一生中难得的贵人。书生十分尊敬她,把她当老师一般,有些事情也向她咨询,也将自己的家事、私事一一倾诉于她。因为他明白这位老师人品极佳,所以对她完全信任。

啊!这位老师气质温婉灵动,眉目清扬,如兰花般清雅,内外兼美,处理事情谨慎细心,为人很是和蔼,浑身散发着一股书卷气。她那高洁的修养和文人的气质,让书生不禁为之倾慕。然而,这位老师已有家室,家庭条件优越,怎么可能去接受寒酸书生的喜欢?况且彼此身份差距巨大,书生心生不免困惑。但他并未沉沦于此,而是把她当作最好的老师,以他追求的理想为目标,反而更加专心读书。他曾对老师说,将来如有成就,一定不忘老师的点拨之恩。老师听闻,也为之高兴,她希望自己的善意能让这位书生志在必得。

可万事不由人,情难自禁。书生后来对这位老师心生相思,但也自己想想觉得不妥。他曾在书信中言辞恳切、含蓄诉情。而老师未作回复,她考虑到拒绝可能伤人,便选择沉默,因为她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书生心中惆怅,不久又写了一封书信,情意真挚,话语明朗。老师收到信后,觉得离谱,为免误解,便委婉地写了六个字,劝书生不要心生情思,表明自己不会领这份情意。后来,书生也曾多次写信给老师,但却总是杳无音信。书生心想,自古以来都是门当户对的,自己家境贫穷,老师又毫无此心,想到此处,便又恢复到捧卷执笔的状态中。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书生常常梦见这位老师。梦中,她有时在他祖宅的廊亭下看书,她有时在梧桐树下听雨,她有时在院子里梅花旁的石桌上执卷而观,姿态很美,这让书生又生相思。有一天,书生很是忧郁,又修书一封,信中直白写道:“你是我此生最喜欢的女人!”此信寄出去,老师收到看后觉得这是一种极端错误,心里有了一点反感,于是提笔回复,让他今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书生收到信后,真的是悲从中来,心灰意冷,整整一夜没有入眠,心里非常痛苦。

“痴心不改”,这话果然不假。尽管老师从委婉拒绝再到直接拒绝,可书生还是放不下心中的那份思念。尽管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恩胜过他单方面的思念,但他还是想最后一次表白心中的真诚。他也明白自己与她的身份差距,更清楚她有家室,但他最后还是表达了对她的敬意和爱恋。他在信中说,非常感谢老师的指点和鼓励,希望今后老师继续鼓励他,哪怕有她回函几个字就已足够安慰他,让他更有信心专于研读;他也在信中坦诚的说确实是喜欢上了她,没有隐瞒自己;而这份恩义,他是一生都是敬慕的,永远不会忘记。过了几天,老师不得已写了封回函,书生迫不及待打开信封,一看便痛彻心扉。信中有三句令他心碎的话:一句说没有她的鼓励,书生也能有所作为,意思是说让书生不要感谢她,她已不需要这份感恩了;另一句是她是有家庭的人,应该珍惜家人;最后一句是祝福书生今后读书有成,功成名就。书生感到非常失望,也很心痛,大梦已经醒来!

唉!我看了这个故事,觉得可笑又可叹,对书生既感同情又感无奈。明明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要去喜欢上一个不可能的人?这不是很傻的事情吗?她已是你的老师,你尊敬她为什么又心生恋情呢?不知身份差异,这是无自知之明啊。你对老师的感恩和尊重,本是一件好事,有恩必报。但多次去信而石沉大海,又何必以一颗痴心而恋无意之人呢?唉,书生你的痛苦,不是老师的错,本来就这没有缘分的,何必要去强求?你那些单相思的信,是永远等不到回复的!

啊!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不由为书生感到惋惜。你本应以笔砚为重,却不想产生无望之情。纵然你日赋千文,文章盖世,也不能打动老师的心弦;即使你以赤诚之心相待,连金石都能被感动,也难以换来一封书信的安慰。因为一人有心,一人无意,就好像最热的火炭,遇到一块冰,就会瞬间熄灭!

徐淇昉

写于2025年9月13日


二、文章赏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书生的人生起伏为脉络,描绘了他从年少懈怠、虚度光阴,到不惑之年幡然醒悟、重拾笔砚。期间却又在研读途中沉迷弦乐、陷入迷茫的历程。在他无助之际,慧颖丽雅的女子如明灯般出现,劝诫鼓励他,成为他生命中的贵人。书生对她充满敬重与感激,将她视为老师。然而,书生对老师的尊敬中,亦心生倾慕,因老师的品德与高雅的气质令书生产生单相思之情。尽管他深知两人身份差距巨大、老师已有家室,却仍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多次以书信表白,却只换来老师的拒绝与疏离。因为师者无心,最终,书生在痛苦与无奈中,只能将这份情感深埋心底,重新回归笔砚的世界,故事充满了对人生、情感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该篇中,书生对老师既尊且慕,敬重源于她在人生低谷时的及时出现与悉心劝导,让他重新找回自我,在墨池中寻得一份宁静与追求,这份恩情让他对老师充满感激与信赖。同时,老师的丽婉清扬、兰质蕙心以及高洁的修养和文人气质,又让书生不禁为之敬慕。但现实残酷,身份差距与老师已有家室的事实,让书生相思成空,更重要的是,老师本无此心。书生虽痴心不改,多次表白,却只得到老师从委婉拒绝到直接拒绝的回应。他的单相思信笺,永远等不到老师的安慰,最终只能在痛苦中接受这份无望之情,以悲剧告终,令人不禁为书生的情感遭遇感到惋惜与无奈。但是,书生对这位老师的感激是永远铭记在心里的,这份恩情,这份鼓励,将永远使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作者简介

徐淇昉

徐淇昉,男,汉族,1976年6月出生,籍贯为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民国官员徐士达之孙。他的祖父不仅政绩显著、清正廉洁,更是文采斐然,博通经籍。徐淇昉继承了他祖父的优良基因和天赋,且自幼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深受其祖母丁梅兰的启蒙与教诲,更得其父亲徐荣生的悉心传授。在其深厚的家族历史背景与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蕴所熏陶之下,徐淇昉继承了家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寄文学之志,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