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寂的冬夜,雪无声无息地来,覆盖在空旷的原野,万物生出洁白的向往”……“只是落在心里,有些痛。”这段凄美又优雅的文字,出自笔名"青荷"的潘丽萍老师之手,选自其作品《被忽略的美好》(外三章)之《雪落在心里》的开篇首句与尾句。潘丽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绍兴市作协散文创委会副主任、新昌县作协主席。其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海外文摘》《诗歌月刊》等,出版和主编多部文学作品,展现其深厚的文学造诣。
潘丽萍老师的这段文字,以雪为意象,将自然之美与内心痛楚交织,营造出一种凄美动人的意境。雪落无声,却刻下痛与美,仿佛每一片雪花都承载着一段难以言说的心事。从发辫的浪漫到方舱医院的坚守,洁白化作战士的铠甲,泪水化作冰下的血痕,这种转变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的起伏,更凸显了疫情期间人们的坚韧与担当。纵然美好如雪般易逝,短暂的绽放,终将成为爱的永恒印记,这种对生命与爱的深刻理解,让人在感慨之余,更对生活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这样的文字,优雅从容,却又凄美动人,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细读此文,潘老师以冬夜雪景为引,通过“雪”的意象双关,勾勒自然之美与人性之重。开篇描绘雪落原野的纯净,暗喻生命初始的向往;后转向方舱医院中“剪发如战士”的奔赴,将洁白转化为铠甲与泪水的对立,揭示“牺牲”的痛楚。结尾以“雪花是美丽的花”升华,短暂绽放成为爱的延续,而“落在心里,有些痛”的留白,直击生命本质——美好易逝,但爱在疼痛中永恒。
世间虽大,缘分却妙。今日早上(10月27日),我因一篇稿子联系了新昌县文联的王老师,王老师听了之后,她让我联系潘丽萍老师,故才有幸与潘老师取得了联系。电话那头,潘老师她耐心倾听我的诉求,如实告知刊发情况,并表示尽力帮我通过其他渠道刊发。起初我只以为她是一位普通的编辑老师,加上微信后,好奇地浏览她的朋友圈,竟发现里面有许多她的文学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篇又一篇,细腻深情的文字、优雅疏淡的文风,让我心中满是敬佩。透过作品中的图片,也看到了潘老师的雅容,更让我惊喜的是,她不仅文采斐然,对古筝演奏也颇有心得。当我一篇篇读下去,对潘老师的好奇转化为深深的敬佩。
当看到她的《梦落半亩间》一文,我枯燥的心瞬间平静了下来。“半亩间在哪里?是占地半亩的意思么?也有人叫半亩塘、半亩田什么的。这世上,总有一些人和事,从当初疏离陌生,到后来熟稔相知,顺着时光的边缘,在当下或遥不可及的未来,总有一场相遇的可能。”潘老师的字里行间,既蕴藏着哲理与诗意,又兼有深度与温度。我想,“半亩间”未必指实际占地半亩,而是以“半亩”为尺,丈量出有限却留白的诗意空间,其别名“半亩塘”“半亩田”更添自然灵韵。世间人事,总在时光流转中褪去疏离,悄然熟稔;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相遇,终会在某个当下或未来的节点,以必然的姿态如期而至。看了潘老师这篇全文,心里对她的文字有了一种虔诚的解读,她的文字,并非简单的直白叙述,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活的诗意,以深邃的思考探寻生命的真谛,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尤为令我惊喜的是,嵊州贵门西景山上蒋立波作家他创建的磨石书房,潘老师曾在今年十月五日前往拜访。她不仅用镜头定格了茶山风景与书店的翰墨书香,更用文字描绘出颇具风情的画面:“西景山上,磨石书房。大地作舞台,山月为背景,诗歌的舞蹈摇落一地碎银”……这样的情景,让我不由想起去年的五月三日,我与嵊州党史研究室兼史志办的楼主任以及一位中学的班主任徐老师,一同前往观摩书房的情景。那西景山的茶山层峦叠翠,晴光潋滟间,清风携着茶香拂过嫩芽,满目青翠如碧波荡漾。观书品茗,围座一起,聆听众师论言。
今日得识潘老师,实乃文缘所系。她的文字如雪落心间,既带来刺痛又孕育冰晶般的澄澈之美。虽自知才疏学浅,但仍用拙笔记录这份珍贵的“结识”。文字的力量在于共鸣,而潘老师的文章让我从中看到了文字最本真的模样——非华丽的堆砌,而是心灵的自然流淌。这份文缘,恰似潘老师笔下那落在心里的雪,成为我文学记忆中永恒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