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中央新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体制作为推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作为职能部门,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怎么理解的? 胥群鸣(以下简称“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建议,将民生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等内容,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将更加突出。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也是造成社会不安全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事业还任重而道远。 和谐发展,民生为本。从“十一五”规划建议我们可以解读出:今后五年,国家将在就业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与完善,这些含金量很高的政策都将为普通百姓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从我们职能部门来说,今后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展思维,建立健全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记者:我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现状如何?它是否落后于全市经济发展的水平? 胥:社会保险属于二次分配。我市的社会保险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从过去单纯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大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从保险的覆盖面来看,从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扩大到全市各类企业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从初建的208家扩大到现在的2783家,参保职工从15600人发展到84287人。到目前,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15万人,而且社保体系在资金规模和保障水平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但是,总体来说,我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够配套,与嵊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还有大量的从业人员游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以外。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实践中也碰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或正在威胁着现行制度的长期平稳运行。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障职能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记者:劳动与就业方面,我市最突出的矛盾是什么?我们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效果如何? 胥: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具体表现为“两难”,即招工难、就业难。 为实现充分就业,我们始终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民生之本来抓。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服务功能,规范市场秩序等手段,积极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保持了我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目前,全市从业人员31.5万名,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3.8万名。2004年度,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8%。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以开展“劳动就业春风行动”为载体,广开就业门路,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劳务洽谈会、建立省内外劳务协作基地、实施“万名山农有序就业培训”等措施,促进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到10月底止,全市已完成新增就业岗位6842个,建立省内外劳务协作基地25个,引进外来劳动力1万余名,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2552人,开展农民转移就业培训7215人,转移农民6710人。有力地缓解了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
记者:劳资矛盾是劳动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我市的劳资纠纷情况如何? 胥:从全国来看,近年来劳资矛盾不容乐观。企业内部利益摩擦不断增多,各地普遍存在着劳资关系不和谐的问题,有的甚至非常突出,因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引发的劳动争议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逐年增加,劳资纠纷升级。据一份关于沿海地区劳资关系的专题调查显示: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非公经济领域劳资纠纷呈多发态势。 我市的劳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稳定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如有的企业在制定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规定时,不以劳动法律法规为依据,而是自行“土政策”,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滥用“试用期”,不与职工签订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长期加班加点,拖欠、克扣职工工资,逃缴社会保险费等情况时有发生。如2002年我市劳动争议案件为57件,立案受理投诉劳资纠纷案件151件,到2004年,劳动争议案件已上升到87件,劳资纠纷投诉案件上升到571件,涉及劳动者5213人。2004年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通过依法行政,为4654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工资1242.44万元,退还押金、保证金3.66万元,补签劳动合同11020份。这组数据也说明了我市劳资矛盾涉及的面还是比较广,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
记者: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是社会的热点和难点,我市是怎么样的状况,我们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胥:农民工问题是新时期“三农”问题的一个焦点,也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保障问题”。 从我市的情况看,目前在嵊州市务工的外地民工已达到10万人,尤其在丝织、制衣、领带、电机、电器、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中,60%以上的员工是外地民工,他们已成为嵊州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004年起,我市启动了一个“创业在嵊州、学习在嵊州、文明在嵊州”为主要内容的外来人员“融入与共享”工程。我们劳动保障局从自身职能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成立全省首家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嵊州安居乐业撑起了一片蓝天。2004年12月,省委书记习近平亲临中心视察,对中心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 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完善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着力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从我市整体环境来看,首先要加强以农民工工资清欠为主的权益保障工作,完善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二是要继续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把进城农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跨地区就业管理和服务。三是要完善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四是要抓好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五是要根据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强的特点,研究制定适合他们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
记者:如何通过加强劳动合同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关系的自主协调作用? 胥:劳动合同制度是用人单位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按照《劳动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从我市的情况来看,虽然从2003年5月起,通过市政府发文,要求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但目前我市劳动合同签订率仍不够理想,并由此带来劳资纠纷频繁的现象。 因此,加强劳动合同签订和管理工作是我们协调好劳动关系重点要做好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强化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下大力气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重点在非公企业、国有改制企业和农民工中推进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其次,要加强劳动合同基础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研究解决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用工方式以及派遣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的劳动合同签订和管理问题。要指导、督促各类企业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办法,依法做好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终止等工作,切实发挥劳动合同制度在保障职工权益和规范劳动关系的基础作用。第三,要扩大集体合同的覆盖面。要加强集体协商规则的制定,规范集体协商行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各类企业普遍建立平等协商机制,通过积极推行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主导作用。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的重点是什么? 胥:“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团结、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力构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政策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今后几年,我市的社会保障工作要坚定信心抓扩面,深化改革抓完善,不断改革创新,实现“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以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目标。要按照城乡统筹,“五保合一”的要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整体推进,努力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全市范围内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市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村级组织工作建设;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通过整合资源、统筹运作,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新体系。到2010年,五大保险企业覆盖面达到100%,职工参保率达到90%。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医疗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8万人以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8万人以上;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万人以上;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5万人以上;全市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扶,残有所助,灾有所救”的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建立因病致贫的救助体系,减少因病致贫的特困对象。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原则,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服务功能,规范市场秩序等手段,积极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全市每年净增城镇就业岗位1万个;组织1万名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接受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培训转移1万名山区农民;并使每位具有劳动能力的被征地农民掌握一门技能,每户有1人就业;引导和带动1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