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文化频道>>艺术天地>>艺坛撷英


张浩
来源:  作者:   2007年05月10日14:21:24  

水墨人生


—— 记嵊籍水墨画家张浩
作者:马丽萍/文 裘高太/摄 
页面图片

 

    早春三月,艇湖山下,嵊州宾馆。窗外,绿意正绵延至山脚,春天的气息从客房的窗台里伸展进来。与张浩先生对坐,看眼前的他,素衣净袜,一双布鞋,没有从政几十年的世俗,更没有著名画家的自命清高,有的只是如邻家大伯般的从容心境与平和笑容,谈吐间,却语锋犀利,人品如画,高洁不凡。
   

   

    本是一次例行的采访,从画谈到人,从艺途说到人生。短短一个小时,却如同阅历了一个人的春夏秋冬,让采访变成了一次品味,品味画境,更学习如何挥洒人生。

“是绘画改变了我的人生”

    张浩的绘画天赋,从很小时候就显现出来。小学时,他最喜欢的课就是美术课,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画一幅画,他却往往要画三四幅。三年级时,他根据语文课本里一篇《老矿工》的文章画了一幅老矿工的图画,美术老师在这图画上批示“有绘画天才”,这让张浩很受鼓舞。受当时条件限制,没有什么可供临摹的图本资料,他就照着香烟纸画。对于绘画,张浩的父亲也非常支持,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儿子能通过绘画走出一条路,从而能跃出农门,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改变张浩一生命运的是一位在嵊州享有很高知名度却一生低调的老人,那就是美术大师潘天寿的高足商敬诚先生。张浩读中学以后,遇到了商老师,商老师也发现了这个学生难得的绘画天赋和兴趣,就让张浩跟着自己画花鸟画。虽然这段师生经历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师生情却维系着两个性情中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成了张浩命运的转折点。时隔几十年后,张浩有篇感怀恩师商敬诚的文章,标题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中写道“如果没有商老师,我不可能走上这条道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张浩。”记忆中难忘的那段日子,每个星期天,张浩都在学校里画画,商老师也是每个周末都到学校,把自己的作品装订成册,然后让张浩临摹,一边在旁边传授一些花鸟画的知识,更多的时候,是细品学生的作品,犹如一位慈祥的父亲。
   

 

    1963年张浩高中毕业,一心想考美术学院的他,却在临考前十个月得知当年的美院花鸟系不招生。他只能转考其他院校,但十个月的时间,加上兴趣不投,当年的他落榜了。第二年,他做了两手准备,一手准备考美院,一手准备考杭大中文系,果然,该年的花鸟系又不招生,可慰的是,他一举考入了当时的杭州大学中文系。这在当时看来似乎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无奈之举,但若干年后,回想起这段经历,张浩还是觉得非常庆幸,四十载潜心于绘画,让他明白,中国画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来说,技巧方法固然重要,但深厚的学识素养以及对各种知识的广采博取,对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中文系的学历让他得到了许多有益的补充,也使他的绘画有了更大的进步。

页面图片


    毕业后,因为不是美院科班出身,业余绘画爱好者的名分使张浩没有更多的思想压力,他不断地画出作品,又把自己的作品拿去给认识的画家、名家看,虚心接受着指点,全身心地投入画画中。也是因为画画方面的崭露头角,使他很快脱颖而出。当机遇到来的时候,外力又把他一步一步推上仕途。此后几十年,在宦海中奔波的他,却从不曾放弃心中那片黑白分明的水墨天地。

“画画已融入我的生命”

    看张浩先生的画,总能感觉到一种清幽之气质。这不仅在于他构图的简洁,更在于他画的一花一草当中,都透露着无限生机和生趣。张浩擅画花卉,在他笔下,不论是梅兰竹菊,还是芙蓉、牡丹、鸡冠花,不仅神形独特,而且空灵含蓄,意蕴深远,具备无限之张力,使人读其画如同读诗;从技巧言,他运笔潇洒,全无僵滞,且起承有致,开合自然,主客分明;与传统的文人画逸笔草草相比,他的作品时时流露出诗人的情怀、文人的气质,他能借四时之异、晴雨之别,状花卉之众态,抒己之灼见,使人在欣赏他的作品之时更能感悟人生真谛。出身于中文系的张浩,诗画俱通是他的另一个特色。深谙“诗是无形之画,画是有形之诗”之道的他,一幅《秋声赋》,画的是鸡冠花,却配以洋洋几百字的文字,让人画中读诗,诗中赏文,快意之致。
   

 

    俗话说“文如其人”,画也是如此。一件作品品位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人品的高低,因为任何成功的艺术品或多或少有意无意都是艺术家的一种人格的自我写照。张浩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令人刮目相看,除了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外,更重要的是,他自身人格与学识素养对其作品的直接影响。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张浩虽视画如命,却非以画为生,更耻以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贬值成对市场画价的追求。在他看来,绘画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挥洒,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使更多的人能从艺术品中得到美的享受。从政几十年,许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张浩的一个习惯,他从不在晚上接待来人。一是身居要职,为了不给那些有求于他的人攀附的机会,另一个就是为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有一些时间留给自己。几十年来如一日,他每日清晨五点起床,六点开始绘画。两个小时后去上班,晚上则一个人关上门静心看书品画。他自称为“随随堂主”,这是否是一种“随心而作,随人评说”的心境的披露,我们不知道,只知道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襟怀,让张浩的作品摆脱了传统花鸟画的束缚,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华古今之文艺,贵在继承中创新,创新的基础上求发展,最后能独树一帜,张浩先生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即沿此途径,已逐渐形成自己之风格,个性突出,中西融合,既不同于古人,又有别于今人,却终未脱离传统。”(杨仁凯评语)艺术长途攀登四十载,张浩最深的感触是,要学画,首先天赋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天赋往往表现在与生俱来且终生不渝的兴趣。现在很多艺术院校招生非常热门,当然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其中也存在一种误导,艺术并不只有风光,更多的是清贫和寂寞,尤其是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要坚守艺术意境,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也只有坚守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沉舟侧畔,坐阅千帆竞过。有时候,执著与坚守本身就是一种拥有。如今,辞却了省文联主席一职的张浩有了更多的时间,这正是他多年梦想的。正如张浩曾说:“绘画已融入了我的生命,这里有我的心志,我的虔诚,我的希冀,我的学养,乃至我所能付出的一切。”我们相信,这不仅是他的肺腑之言,更是他的一生追求。
    这种追求,如我们眼前的这片灿烂春光,生机蓬勃。

张浩艺术简历
     

        1960年 初中三年级,得潘天寿高足商敬诚赏识,旋即师从商先生学习花鸟画。
    1964年 就读杭州大学中文系。
    1968年起 先后在教育、行政部门任职。
    1980年起 作品在南方八省和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巡回展展出。
    1984年起 作品多次入选德国波恩、比利时、日本、新加坡、圭亚那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画展。
    1989年 在湖州首次举办个人画展。
    1989年 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94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99年增补为中国美协第四届理事。作品先后入选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并出版有作品集多种。
    1991年 奉调主事浙江省文联。
    1995年 获法国德尔梅十字勋章。
    1995年 任浙江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2000年任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
    2005年 在杭州再次举办个人画展。
    现为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页面图片

页面图片

页面图片


编辑: 史华东


  相关文章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