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文物普查:历史遗存有了“户口簿”
来源:今日嵊州 作者:文/袁华东 摄/袁华东 王鑫君 2008年03月31日10:11:02 

    在历史的坐标中观察,建县2100多年的嵊州,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遍地,河网密布、千峰竞秀的山水风光,使无数文人墨客踏歌而来,赋予了嵊州山水街衢人文性灵。
      历史是一条绵延流淌的长河。无论是物化的历史遗存,还是人文精神传统,都沉淀为一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随着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全面展开,一批千百年来默默无闻躺在乡野之地的古迹遗址重见天日。
乡土建筑有可能成为“国保”
      去年11月,一批带着激光测距仪、手持式GPS定位仪等先进仪器的普查工作队开始进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仁村建筑群。在历时3个多月的普查中,普查人员的足迹遍布崇仁镇63个行政村、179平方公里的土地,共登记文物点210处,其中新登记188处,复查22处。
      据市文物管理处主任张恒介绍,散落在乡村中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一栋栋乡土建筑,今后不再默默无闻,极有可能成为全国和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除了传统概念中的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等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还首次纳入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等概念。
电子文档建立文物“户口簿”
      崇仁古镇建筑始建于北宋,繁荣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古建筑连片成群,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群内庙宇、祠堂、古戏台、民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现存的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几百年过去了,主要的街道、巷弄、居民区依然完整,上街、横街两旁的房屋、鹅卵石路面古风悠然。
      崇仁古镇最值得称道的是台门文化,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1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楼衔接,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通过这次普查,这里的老台门、祠堂庙宇、古井等都有了自己的GPS定位、照片和详尽描述,即将建档的电子文本将成为它们的“户口簿”,为今后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地毯式”普查后出现的新面孔
      另外,通过这次在崇仁镇“地毯式”的普查,一大批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现代史迹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如崇仁镇下横路35号裘松泉旧居、廿八都村升四333号督台台门、廿八都村升四335号百岁台门、廿八都村张秀民先生旧居、富润老街、福安村雅岭自然村接龙桥、藏岗村里段井及新发现晋代墓葬、南朝墓葬群、隋朝墓葬等。这些文物点各具特色,文化内涵深厚,较好地反映了时代特征,有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文物普查纵深推进,穿越千年时光隧道。在这块土地上,我们不仅因丰厚的文化传承至今仍可感受千年的荣光,更将为弘扬地方特色文化而骄傲地挺起胸膛。

普查人员在作野外普查

    相关链接---部分文物介绍

    廿八都村:始建于南宋时期,人文资源丰富,古镇、人文、农家、山水四者俱全,尤其是传统民居保留较多,是辛亥革命志士张伯岐,中国目录学家、印刷史专家张秀民的出生地。村内瞻山庙为嵊州市级文保单位,张伯岐故居为嵊州市级文保点。

廿八都村古建筑


      五福桥:位于崇仁镇石门村,清道光十七年建,单孔石拱桥,全长7.85米,桥面宽4.28米,桥面弧鼓,两端设引桥,构造牢固,富有特色。

石门村五福桥


    裘松泉旧居:位于崇仁镇下横路35号,系已故乡绅裘松泉的旧居。为西洋风格的建筑,目前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富润老街:全长241米,为明代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富润贸易集市中心,开设有布店、裁缝店、药店等,至今还保留了“老永源布店”、“老咸亨”等老店名。

富润老街

  相关文章
编辑:俞蕾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