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探访徐守林的时候,这个41岁的关庄农民已经在计划自己的未来。他现在将致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300只兔子身上。
徐家处在一个山腰上,当天下午,已成危房的徐家房屋正在修缮。
“地震造成的悲剧已经过去,但生活还要继续。”徐守林说,他所在的关庄镇沙坝村现有24户人家,正在计划养2000多只兔子。
去年5月12日,一窝从绍兴出发的兔子来到了青川。今年3月8日,被称为“白雪公主”、“白中王”的这些优良种兔,已经产下了首窝小兔崽子。
现在的关庄镇上,很多人都在兴致勃勃地谈论这些浙江绍兴来的兔子。“春天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徐守林说,他正在等待兔子们的发情,以便产下更多的小兔,收获那些优质的兔毛。
关庄的生计
这些入川的兔子,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庄人今后的生计问题。而事实上,在地震前后,关庄小镇的生计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解关庄的现状,能更好地理解兔子来到这个小镇的意义。
居住在关庄镇上的茅天鹏注意到,集镇上的禽蛋、果蔬价格在悄然上涨。“很多水果、蔬菜都要从绵阳市里运过来的。我们这里本来是一个维持自我平衡的小社会,地震将平衡打破了。”茅天鹏感叹说。
关庄镇上大量的工地,也带来了流动人口。据绍兴市援建指挥部的统计,用工高峰季节涌到小镇上的外来人口有800多人,他们带来了这个小镇的消费。在地震后的近一年多里,一些新的餐馆出现在集镇上,小镇那条街上的店铺已从80多家增加到100多家。
店铺租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地震前,一间30平方米店面房的月租只要100多元,现在已经上涨到四五百元。”街上一位杂货铺的老板娘说。
与地震前相比,现在的关庄居民变得异常忙碌。一些运输专业户开始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物资运送产生了新的商业机会。
用工市场也变得异常活跃。“以前一个小工一天的工资是三四十元,现在最低的也涨到了70元。”茅天鹏说,每个工地都需要大量的人手。绍兴市援建指挥部的高白越介绍说,建设过程尽量实现劳动力本地化,是他们所坚持的原则之一。
但无论是物价的上涨,还是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在茅天鹏看来,不会是关庄未来的常态。“一段时间后,工程都建好了,人撤走了,关庄也会恢复以往的寂静。”援建带来的是关庄的特殊经济现象。而今后的关庄人,凭借什么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这也许是这个小社会最大的困惑之一。
在绍兴市援建指挥部的计划中,产业援建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实现“一镇一业”,这种绍兴乡村经济的发展模式,由此也被移植到了关庄。而根据关庄的自然资源、老百姓的市场抗风险能力以及当地实际,绍兴的产业援建重点选择的是兔子。
兔子的收成
在地震前,关庄镇曾有15.3万只兔子,被称为青川的长毛兔专业镇。但地震让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一夜间消失殆尽。
原关庄镇党委书记雍天雄说,兔子上规模开始于新世纪之后。关于养兔的由来,雍天雄讲了一个辛酸的故事。有一年,一名关庄居民用了近2年时间养了一头近150公斤的猪,在把猪送往山外的过程中,因为路途过于颠簸,猪意外死亡。伤心欲绝的农民把死猪推下了山崖,而自己在山上号啕大哭。雍天雄于是开始在关庄推广有一定基础的运输轻便的兔毛产业。
徐守林家养兔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关于兔子的回忆不乏伤心之处。因为徐家一度养的是西德兔,这种兔子两个月才能剪1公斤毛,收益并不算好。
青川札记 系列报道之四
到地震前,徐家的养兔规模达到了80多只,但因为并非优良兔种,加上此地市场信息闭塞,兔毛销售不稳定影响价格,并没有带来多少钱可赚。
地震让徐家所有的兔子毁于一旦,但却给他带来了多年梦想的浙江兔。徐在多年前就一心想赴嵊州这个全世界的长毛兔中心一探究竟,但因路途遥远,成本无多,一直难以成行。
在此次产业援建过程中,绍兴市援建指挥部开始了在关庄成规模地推广长毛兔养殖。其运作流程主要有三:一是通过扶持长毛兔良种培育中心,为关庄提供良种;二是发展长毛兔养殖示范小区,为徐守林这样的养兔户免费提供兔舍;三是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一揽子解决养兔技术、剪毛技术、兔毛初加工、销售等问题。
赵志高本是关庄镇上长毛兔培育中心的老板。在地震中,他的培育中心成了危房,损失极大。而在重建开始后,赵老板开始进入了他的事业加速期。在绍兴市援建指挥部开展的产业援建中,由嵊州方面派出的专家专门到这个中心进行了技术指导,并将根据关庄当地气候土壤,对长毛兔的防疫灭病、繁殖技术以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研究。
在“公司+基地”的养兔模式中,积聚了多年市场经验的嵊州市畜产品公司也介入到关庄。前者今后将对其兔毛实行保护价收购,当兔毛市场价格低于每公斤90元时,按每公斤90元收购,当兔毛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农户可以自由买卖,以提高兔农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