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 乡镇网闻  > > 里南  > > 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龙 皇 寺
来源: 作者: 2010年09月17日 

  
 恒
 
狮象护门和尚殿,洞天大寺佛光飘;
重檐挑角蛟飞美,画柱雕梁凤舞娇;
龙帝腾空降雨露,禅师率众斩清妖;
晨钟暮鼓经堂磬,香客似云往里朝。
 
龙皇寺原名龙兴寺,位于离平奖公路屏岫段约四公里的深山幽谷中,即和尚尖山(也叫凤凰山)北麓。现有混凝土浇筑机耕路蜿蜒至寺前。寺院北边有龙皇寺村,交通方便。该寺始建者是德基禅师,他于清康熙年间云游至此,见其地崇山峻岭,古木参天,左右山溪流急,水清、潭深,前面不远处有形象逼真的狮子岩、象鼻岗。眼观四周青山隐隐,耳闻两边流水淙淙,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因而他流连忘返;同时,他又听到在元末明初这里曾建过龙皇庙的传说,因此他更坚定地立下了在此建寺终老的宏愿。
德基禅师就地将生活安顿好后,向周围群众化缘募捐,屡劝屏岫楼、王两姓族人尽力赞助。他苦口婆心,数易寒暑,终于筹集了相当的资金,遂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雅专庵故址上动工兴建。因寺院左右各有一条山溪环抱,意境似双龙飞跃至此相聚,故寺名为龙兴寺。寺院落成开光后,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盛况空前。但好景不长,德基禅师圆寂后,寺中后继乏人,寺院渐趋衰落。雍正年间,殿堂坍塌,佛像倾圮。直至乾隆中期,幸有觉明禅师驻足于此,他率领徒众,苦心经营,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再建殿宇,重塑佛像,使寺院焕然一新。
龙兴寺重建后,殿堂宏大,佛象庄严。进入寺内,迎门就是山门殿,左有钟、右有鼓。晨敲钟,暮击鼓,晨钟暮鼓用来惊醒世人。殿内中间供奉弥勒佛坐像,左手握布袋,右手持佛珠,两侧有一副常见的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背后的站像是韦驮,他手持金刚降魔杵,护持释迦牟尼讲经说法,因而被称为佛教中的护法神。传说佛祖涅槃后,有邪魔将释迦牟尼佛骨夺走,韦驮历经艰险,追回佛骨,从此韦驮名闻天下,担当起护法重任。按照佛寺规矩,把韦驮像建在山门背后,面朝大雄宝殿正中,身穿甲胄,意在保护佛祖,驱除邪魔。山门殿后有一个用鹅卵石铺设的庭院,中间置有石雕的大梵鼎一个,供香客焚香烧纸之用。穿过庭院,就是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三间,檐高两丈,檐下悬挂着“大雄宝殿”横匾。殿上飞檐翘角,屋顶叠有屋脊,两头倒竖双螭,它眼看八方,能喷水灭火,负有保障平安重任。殿内雕梁画柱,香烟萦绕。柱上有对联三副。中间楹联是“烟花象外,欣逢皓月悠悠照;慧眼光中,喜见洁莲缓缓开”。边柱联是“龙溪抱寺,碧澄冷浸千秋雪;凤嶂堆琼,翠耸光连万壑云”。暖阁联是“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龙兴寺供奉佛像殿堂与众不同的是只建大雄宝殿,不另设观音殿。此大殿中间上层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其左为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其右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两旁站立弟子为迦叶和阿傩两尊者。下层则供奉观音,她的造像坐莲台,持柳技,降甘霖,相传能救苦救难,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东侧偏殿供奉文殊和普贤两菩萨;西侧偏殿供奉地藏王和伽蓝菩萨。大殿左右两厢是十八罗汉,每厢各有九尊,造型美观,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所有佛像,遍身贴金,因此整个大殿,金碧辉煌。
龙兴寺自重建后,名声远播,香客甚多,据传清代中叶香火兴盛时,寺僧近百,是县内五大名寺之一。直到建国前夕,寺前尚遗有和尚坐化石板坟多具。由于寺院左右各有一条山溪,终年流水不断,山陡水急,年深月久,形成了两个深不见底的龙潭(新龙潭、老龙潭)。解放前,每遇大旱年份,因老农多迷信龙会降雨,不但本地农民来龙潭请龙求雨;而且连新昌、东阳的农民也为求雨前来请龙。每当久旱巧降大雨,旱情解除后,请过龙的农民都相继来此酬谢,深山冷岙,顿时变得热闹非凡。
由于龙兴寺地处嵊州、新昌、东阳三县交界,山高岭陡,竹木茂密,人烟稀少,清王朝原来对这个深山寺院统治薄弱,少有过问,辛亥革命期间,东阳反清组织九龙会首领磐安人潘法根,因身份暴露,受到清政府跟踪,为防不测他隐姓埋名来到龙兴寺削发为僧,赐法名谓“大开”。他身擅武术,胆力超人,后为寺院住持僧,众人乐称他为“大开和尚”。据传,他在寺内一跃腾空,能轻易取下屋顶三张瓦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大开和尚以东阳九龙会首领身份,率徒参与嵊州裘文高和仙居郑万枝为首的反清义军,联合打“白竹之战”。杀毙了清军管带刘庆林,哨官杨泰华及士兵八人。这一仗,义军大胜,县城告急,全省震动,甚至惊闻朝廷。其中大开和尚立下了大功。战后,清政府血腥镇压,嵊州一片白色恐怖。浙江巡抚冯汝骙还特向朝廷呈报“剿办嵊县九龙会奏折”。显然龙兴寺首遭蹂躏,大开和尚于翌年殉难,寺院从此衰落。
“文革”期间,寺中大小佛像俱毁,所有匾额楹联全砸。今寺院除部分厢房已作民居外,余均拆除,仅存残碑一块和和尚碾米用的石臼一只及磨粉石磨一部,令人唏嘘不已。 (先柏配诗)


编辑:乡镇网闻


嵊州新闻网主办 /sznews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