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峭壁古洞低,泛舟西施入内栖;
环佩叮咚闻隐佛,丰姿绰约现依稀;
翩翩舞步随明月,漾漾浣纱伴晓曦;
济困救贫众民敬,山乡传说更神奇。
走过里南乡政府所在地下叶村的金龙桥,沿山有一条用水泥浇筑的机耕路,直达西施岩村。村的北面,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西施洞”,洞的上方是高山峻岭,下边有回湍奔流,左右是崚嶒峭壁,洞周围的岩缝石隙间,长满了生命力强劲不畏寒暑的藤蔓灌木。西施洞平时高出水面约一米左右,洞纵深约6米,宽和高约5米,平时洞前有一个碧绿澄清的水潭,可浣洗,可游泳,天旱水源枯竭时,人们无需涉水,可直接进入洞内。人们在洞中或蹲或坐,情趣盎然。
据老一辈人传说,西施洞古时要比今天深远得多,洞底与隔山的平山江相通,那边的鸭子可飘游至洞口,洞前水位几乎与洞口持平。由于水深可航行小船、竹筏,大雨后还可撑木簰。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还算便利,加上环境清幽,此洞因而引起了古代美女西施的关注。自勾践灭吴迎她回国后,她易名改姓曾乘扁舟寻幽到此,在洞中隐居。平时她深居简出,每当晴天晨曦或皓月黄昏,西施在洞中翩翩歌舞或姗姗徘徊,隔江相望,佩环之声隐约可闻,丰姿绰约依稀可见。还传说西施曾济困扶贫深得民众敬爱。有一日,风和日丽,西施洞口晒满了锦绣衣衫,光彩夺目,被人们发现后,齐声惊呼,哄动了全村男女老小。因而打扰了西施在洞中宁静的生活。后来,又传说西施骑着神天鹅远走他乡。从此深幽的西施洞石门紧闭,只剩下现在这么一截。奇怪的是在岩洞的上方,却留下了不少大小不一若髻、若梳、如盘、如杯的印纹,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印纹仍清晰可见。传说这是西施当年隐居在这里美容梳妆和宴饮宾客的遗物。游客仰望这些奇异的图案后,脑海中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
因为这里有个地设天造的西施洞,洞所在的悬崖峭壁就叫西施岩;这个村就叫西施岩村;村北横跨溪江的大桥,就叫西施岩桥。桥建在风景如画,青藤缭绕的悬崖峭壁下,全长50米,宽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桥的两端和中间各筑有桥墩,为了便于排洪,桥下除两个大洞外,桥的两端及中间还建有四个排洪孔道。桥面两边,筑有栏杆,桥下长年流淌着清澈的小乌溪江水,人们站在桥上,扶栏眺望,左右青山相映,眼前湉湉流水,自西向东,川流不息,使人浮想联翩。
1980年,依靠村的集体经济,将原既简陋又狭窄的木桥改建成钢筋水泥桥。其设计合理,形式美观。建成后,既便利车辆和行人的往来,还确保儿童上学过桥的安全,即使是雷雨季节,洪水来临,全村群众再也不用为过江而胆战心惊了。
西施岩桥附近,还有一个古老的庵堂和一所庙宇,就叫西施庙。至此,将西施洞、西施岩、西施岩村、西施桥、西施庙串联成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景区,大有开发旅游的前途。
桥头西边,有一户村民,依山傍水,精心构筑了一座楼房。这里环境清幽,空气新鲜,饮水清甜,享受着山村独有的生活乐趣。 (先柏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