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西安美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文西
编者按:9月19日,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西安美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文西率领10多位黄土画派画家回家乡考察,并与家乡画家举行研讨交流会。为此,记者采访了刘文西和部分黄土画派画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月19日下午,原本宁静的长乐镇水竹村一片热闹。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西安美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文西率领10多位黄土画派画家回家乡考察。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让人触景生情。自从16岁离家之后,刘文西回到家乡的次数屈指可数,上一次回家,也已是数年之前。这位年近80高龄的艺术家,已从青葱少年转眼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岁月的流逝更改不了赤子的一片情怀。
“每一次回到老家,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情感的盛宴。”刘文西穿着朴素的白衬衣,一顶蓝色的帽子,几十年未变的形象,更带着未曾更改的乡音。一进村,他就受到了亲戚、邻居、儿时伙伴们的热情欢迎。一个下午,他马不停蹄,走家串户,与村民叙旧,寻访儿时的记忆。初秋的天气还有点热,但老人精神很好,步履矫健赛过年轻人。
“不管离开多远,也不管离开多少年,只有家乡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牵挂。”刘文西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说。“我有今天的这点成绩,是嵊州培养了我,是家乡的人民培养了我。家乡的美丽山水,家乡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朴实硬气的性格,感染了我。在故乡的怀抱,我永远能感受到最深厚的情怀。”这位长于丹青却拙于言辞的老人,在故乡的怀抱中,却一次次难抑深情。
当晚,嵊州宾馆,刘文西与夫人陈光健,及10多位黄土画派画家一起,与嵊州的画家进行了艺术交流和探讨。刘文西与画家们座谈的时候,一席话情深意重:“我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而是这片土地上长出的一棵芽。”
虽然这棵芽在此后几十年的岁月中,被黄土地所滋养,被西北风所吹拂,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但是在故乡的怀抱中,他还原成最初的模样,那样依恋,那样深情。
“我离开故乡的时候只有16岁。”刘文西说。1950年,刘文西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正式学习美术,育才学校的教育奠定了他的艺术人生。课堂上,他第一次听到王琦先生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刘文西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节课。“上了这一课之后,我就永远选定了人生的道路和方向,那就是扎根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指引着我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心甘情愿地投身到为人民而创作中去。”
刘文西的这一番话,也是送给嵊州年轻一代画家的重要一课。
从青山绿水的江南岸,到黄土飞扬的大西北,刘文西创立了黄土画派,发扬和创新了国画的人物画法,成为当代中国画界开宗立派的人物。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艺术大师吴作人用这十六个字概括了刘文西的“艺术人生”。
“艺术没有捷径,有的就是深入生活,不断实践。”刘文西的话不多,却给了嵊州画家们值得珍藏一生的经验。刘文西说,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越实践,越能得到真理,越能看清方向,越少走弯路。现在的年轻人还是需要文艺精神的指导,那个时代树立起来的文化精神体系,到现在仍然很有用,值得发扬光大,更值得年轻的艺术家去学习。
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有不少人把钱看得比较重。刘文西说,这不是什么坏事,物质富裕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裕,灵魂上的富裕。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一味追求物质而忽视甚至摒弃精神上的追求,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
刘文西说,嵊州的美术创作,从来都不缺乏人才,现在,就有一大批嵊州籍的画家分布在大江南北。嵊州人的性格比较硬,豪爽,直来直去,在艺术的创作上,也能显现出这种个性,就是朴实无华,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一句话,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沉入生活,沉入人民群众中去,就一定会创作出让自己满意、让时代满意的好作品。
正是那句他说过无数次的话:
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
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告诉你怎样创作,告诉你路该怎么走。
有生之年,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多回家乡看看。年纪大了,思乡之情会更加厚重。临行之前,他这样说。
而对故乡来说,不管游子的脚步走得多远,她永远会以深情的目光,关注着儿女的每一分成绩,更期待他们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