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 火 金 刚
——记一等功臣吴恩光
厉京梁 钟建刚
1962年11月5日,嵊县奖山公社屏岫大队吴林灿的妻子吕仲玉生下了一个胖大男孩,取名吴恩光。吴恩光八岁上学。十三岁进奖山初中,年年当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初中毕业时,他在《登记表》的“自我鉴定”结尾,写了七个特别大的字:“党叫干啥就干啥!”1976年9月,奖山中学办了一个高中班,在南山区和长乐镇招收了五十多名学生,十五岁的吴恩光是其中的一名,又被选为班长。他最喜欢的功课是语文和历史,他能写长篇大论的文章,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故事。在学校垦荒劳动中,吴恩光带头砍树,被大树压倒,右臂发生了骨折,脸色转青,额上绽出黄豆般的汗珠,却不喊一声痛,还对班主任老师说:“不要紧。”老师的心被这句话震撼了,当即意识到“此子可教”,暗暗下决心把他培育成才。1977年,在班主任和公社农科员周宝进的指导下,吴恩光利用假日带领同学们用科学方法种了一丘试验田,水稻和小麦的亩产量夺得了全公社第一,为不少生产大队供应了良种。经过学校的理想教育,吴恩光立志当解放军。他买了一个有支架的小镜框,嵌了一张雷锋像,摆在自己的书案上。
1978年7月,吴恩光两年制高中毕业,回到屏岫大队参加农业劳动,并担任团支部书记。他团结青年开展多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出黑板报,上团课,宣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承包试验田,提供致富信息,还开办夜校扫盲班。团支部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被评为公社先进团支部。
1979年2月,经过老师的再三动员,吴恩光的父母终于同意他到奖山中学复习迎考。吴恩光经过几个月的攻坚战,终于攻克了数学、英语两大难关,并提高了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的知识水平,高考达上了文科体检分数线,这在恢复高考初期的山区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县招生办公室的同志向南山区教办主任打听:“奖山中学有一个学生上线了,有没有这个学校?这个学校在哪里?”不过,当时超线只有六分,未被录取。1979年9月,吴恩光进长乐中学补习。1980年2月,吴恩光进嵊县中学补习。1980年8月4日,他接到了高考成绩单,总分超过文科体检分数线三十分,升学有望了。那么,上什么大学好呢?至亲好友众说纷纭。面对那薄薄的升学志愿表,吴恩光深沉地思考了几天。他想起圆明园的废墟,想起了倒在南京街头的血肉模糊的尸体,想起了那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而投笔从戎的志士仁人……。于是,他在升学志愿表上毅然填写了“南京陆军学校指挥系”。他决心做一个能文能武的指挥员,为保卫祖国和人民而献身。
1980年9月11日,吴恩光满心欢喜地迈进了军校的大门,走上了实现远大理想的道路。要当过硬的指挥员,当然要经过艰苦的军事训练,这对于皮肤白皙、文质彬彬的吴恩光来说,难度更大。荒凉的小山丘,七高八低,一脚踏下去,硬得没个印迹。一天八小时,持个七斤半。在那里卧倒、翻滚、爬打、奔跑。手脚磨破了,殷红的血渗透军装;咸涩的汗水流淌着,伤口一触及汗水,痛得颤抖。疾步如箭,尘埃弥漫;一个卧倒,紧紧地拥抱大地……。吴恩光昏迷了,他脸色惨白,汗如泉涌,大脑缺氧。教导员轻轻地提了提他的两腿,吴恩光醒了。绿茵茵、软绵绵,铺满芨芨草的操场,阳光烤灸着。立正,抬头挺胸收腹;正步,踢腿摆手前倾。又是一天八小时。最后一小时比赛站。吴恩光一阵头晕,啪,扎扎实实与大地来了个亲吻。耻辱羞涩,使他一下涨红了脸。从此以后,他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长跑,睡前俯卧撑,哑铃,单、双杠。百炼成钢,老话不错。吴恩光的胸脯终于隆起,二肱肌鼓得一块一块,强健得象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
作为一个现代化战争的指挥员,光有强健的体魄,没有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韬略是不行的。吴恩光懂得这一点。周末和星期天,吴恩光放弃休息和娱乐,上图书馆去研究新式武器,研究《孙子兵法》,研究《战争论》,写下了一篇篇心得体会,留下了一本本读书笔记。他连续两年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
吴恩光的另一个名字叫“愿意”,这是同学们叫出来的,因为只要是对的事,吴恩光都愿意做,诸如替别人缝棉被,出墙报,担任作风纪律检查小组长……。他一丝不苟,心底无私,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