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2日讯 温州人最爱吃的鸭舌,原料从短短三个月前每吨5万元涨至眼下8万元/吨,零售品牌从每斤72元涨至108元。是通胀使然?还是游资炒作?记者深入追踪“一枚鸭舌的暴涨之路”——
惊叹
零售价上演“三级跳”
眼下到市会展中心的第四届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逛逛,你会发现,温州人最喜欢吃的鸭舌身价大涨,各品牌如爽康、初旭、修文、藤桥等等标价都在涨。一线品牌初旭鸭舌的零售价从年初的95元/斤已上升到眼下110元/斤,涨幅还不算大。但其它众多品牌价格普遍涨幅较大,其中一个品牌的零售价从年初的72元/斤涨到10月份的92元/斤,11月又涨到108元/斤,上演了“价格三级跳”。
会展中心鸭舌坚挺,市区零售商店情况也如此。市区一家店主告诉记者,近期他们店的鸭舌销售额虽然有所上升,但实际卖出的量却在下降,已有市民发出了疑问。作为温州特产,鸭舌是温州的金字招牌,外地人到温州,总会买几斤鸭舌回去,在淘宝一搜“温州”,便会自然跳出“温州鸭舌”,温州人也爱以此作年货或赠送亲友,这番提价潮影响巨大。记者调查中还发现,市区不少酒店2000元一桌的酒宴的盘头,都把鸭舌给撤了。
意外
原材料有钱进不到货
“眼下很多东西都涨价,鸭舌原料涨得很厉害。”昨天,农博会上一位前来参与展销的业内人士道出了鸭舌涨价的第一层因素。
记者了解到,鸭舌的原料从今年8月份的5万多元/吨,涨到眼下的8万多元/吨。一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当初进货太少了”,这样的涨价,炒股炒房赚得也没这么快。1公斤的鸭舌原料还做不成1斤鸭舌成品,除去包装和人工,眼下1斤鸭舌成品的成本已近80元。而同样,鸭掌也从今年6月的1.4万元/吨涨到了本月的2.5万元/吨。
温州企业从全国大量收购鸭舌、鸭掌以及鸭腿、鸡腿、鸭翅、鸡翅、鸭肫、鸡肫等,鸭身、鸡身往往被北京、山东等地企业采购,这些“鸡零鸭碎”曾为温州人带来极高利润,也催生一批挺红火的农副产品品牌。但令人奇怪的是,今年原材料这么贵,有钱却还是买不到货,很多鸭舌生产商想多备点原材料也难,而往年,想进多少鸭舌就能进多少。
“除了几家著名鸭舌品牌,许多中小鸭舌供应商都面临难题。”一名二线品牌的企业老板向记者诉苦说,接下来将逐渐迎来年货购置高峰,原材料的价格没准还会“跳龙门”,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疯狂
鸭苗卖出历史最高价
往年鸭舌原料料众多,今年为何这么少?
业内人士透露,里头的原因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记者拨通了山东三和集团营销人员杜先生的电话。山东三和集团是供应爽康、初旭、藤桥等温州几大鸭舌食品生产企业的大型上游企业。
杜先生告诉记者,鸭舌作为一种特殊食品,具有稀缺资源的特点。他们企业一个月约需要3000万只鸭苗,自产1000万只,剩余2000万只得从外头购买。但今年南方旱涝,北方极寒,到处是一窝窝病鸭,这令鸭苗大幅减产。现在鸭苗每只9元,足足是四五月前的4倍,差不多是历史最高价。他们企业卖给温州企业的鸭舌即使每吨8万元,也并没有多少利润。归根结底,这钱还是被上游产业链生产鸭苗的种禽养殖业给赚了!杜先生表示浙江就有很多鸭苗企业,记者完全可以向他们证实。
“千万别以为我们都赚大了!”杭州千岛湖一家种禽养殖企业经营人金志康告诉记者,今年全国性的鸭病严重,种鸭死了不少,幸存下来的鸭苗企业是发了财,但很多企业也没赚到钱。往年一只鸭苗1元钱都出现过,很多鸭苗企业艰难经营,今年好不容易卖到9元一只,但却遇上了“病害年”……记者联系宁波另一家种禽养殖企业,老板的回答也语带保留,他说今年饲料涨、运费涨,他们其实也没赚到多少钱。
猜测
民间游资介入“炒鸭舌”
鸭舌上游产业链纷纷声称自己“并没赚到多少钱”。眼下“通胀”声响成一片,鸭舌暴涨是不是游资干的好事?
温州民间资金充沛,眼下炒楼、炒股等都已风光不再,市场上的确有部分游资专爱瞄准资源相对稀缺的农产品。记者在采访中,几家鸭舌生产企业都不承认自己有囤货行为,只认为自己是“稍有备货”,他们同时解释这是用于生产销售的,不是用于倒卖牟利。但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从去年起,他们中一些人便开始感觉到鸭舌收购的难度在增加,市场上有闲钱开始在流入,这些钱有多少?最终去向如何?谁也不能给出详细的说法,但大家现在看到的,却是鸭舌价格实实在在的增高。温州市投资协会一名不愿公开身份的人士分析说:“鸭舌是温州人的特产与喜好,它不是什么大宗货物,国际、国内热钱进入该行业一般不太可能,但温州本地闲钱涉足其间完全是有可能的事。”这名人士同时认为,因为鸭舌的市场总量并不大,往往不多的闲钱,便可影响到整个市场。
变招
不能让一只鸭子“压扁”
“眼下,我们的压力很大。”在温州已有九家专卖店的温州尖嘴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板告诉记者,鸭舌涨价,他们作为生产商特别是二三线生产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如何定价成了很大问题,高了消费者不买账,低了没准要贴钱。以现在的原材料价,成品鸭舌应在120~130元/斤,但这样的价格,市民很可能“赌气”不吃。
已是浙江名牌的“爽康”同样也有此担忧,其生产厂家、温州东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晓东告诉记者,某种程度上看,温州已经陷入一种“鸭舌大战”,今后只会越来越激烈。他们企业绝不想“被一只鸭子压扁”,接下来将推出新食品品种,进入温州的婚庆礼品等市场,努力在鸭舌之外找到新的市场增长点。
也有少数温州鸭舌生产企业已逐渐迈出第一步,开始拉直产业链,少量自产鸭苗,从育种、养殖到终端销售搞“一条龙”。业内人士认为,这多少能消除一点上游供货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温州企业大量进入种禽养殖业也不现实,一是现有产业环境与成本较外地没有优势;二是产能如过剩也有可能伤及自身。由此可见,小小一枚鸭舌,市场博弈还将继续。
》》》》编后:还有多少“通胀新词”
需要尴尬面对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等一溜新词,把中国农副产品市场的“疯狂”表露无遗。眼下,这些“先驱们”仍然“后继有人”,在“苹什么”接过接力棒后,其貌不扬的土豆也悄然向下一站“天后”位置挺进。而在温州,老百姓在承受上述事实的同时,“鸭扁你”也意外加入了“通胀新词”行列。面对这些扑面而来的新词,老百姓在苦笑的同时,更多的是想问一句:还有多少“通胀新词”需要面对?原来的平价是否可以重来?
“抗通胀”正在成为一场全民之战。在CPI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农产品价格,由于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抗通胀的“前沿阵地”。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为此相继出台许多措施,包括价格补贴、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对炒作棉花和玉米的行为挥起了大棒。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将向全国市场投放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同时联手农业部推动今冬明春的蔬菜产销衔接。此外,农业部也正在对农副产品价格调控进行调研。可以想见,在多方干预下,农副产品热辣辣的价格会变得相对温和。
据温州晚报 记者 马伊/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