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小花园款葫芦形鞋拔
鞋拔,又称“鞋拔子”、“鞋溜子”等,是民间穿鞋时所用的一种辅助用具。鞋拔形似“牛舌”,为上窄下宽的光滑板状物,上部为手把,端有眼可穿绳悬挂,下部仿鞋跟形,向内稍凹有弧度。使用时,脚掌伸入鞋内,将鞋拔插入鞋后跟,顺势蹬入,就可以轻易快速地把鞋子穿好,然后将鞋拔抽出,方便有效。
近年来,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搜罗了数百枚各式铜鞋拔,多为清末民初之物。其中清末的以江苏一带制造的最为精良,当时的苏州、扬州、南通、江阴等地的民间作坊,手工制作的鞋拔选料优良,做工考究,纹饰精美,表面鎏银,绝不因物小而粗作。几乎所有的铜鞋拔均錾刻有作坊名号,诸如朱祥兴、甘万顺、陈恒利等;鞋拔图案亦是花样繁多,各不相同,有“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狮子滚绣球”、“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等,观赏价值较高。到了民国时期,全国鞋庄遍地开花,见于鞋拔的鞋庄号有绍兴的元泰、宁波的兴甬昌、北平的裕庆增等等;鞋拔纹饰也更加丰富,上面的“益寿延年”、“三元及第”、“花开富贵”、“年年有余”等文字,通俗易读、寓意完美。各大铜号为一些大鞋庄、大饭店制作的鞋拔工艺更为上层,运用刻、镂、镶、嵌等手法,在方寸之间书字作画,尽显技艺水平,还出现了诸如“梅兰竹菊”、“十八罗汉”等题材的成套鞋拔,使得小小鞋拔熠熠生辉,进而登堂入室。另外,历史上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也可以在鞋拔上反映出来,比如“纪念讨袁”、“五卅运动”、“航空救国”、“抗美援朝”等。
鞋拔子,一个普通的提鞋物件,本是民间的实用小工具,经过工匠们的精心打造,又承载了百姓寄托的“和谐”、“邪拔”、“提携”等多重寓意,已然成为一种妙趣横生的独特的民俗工艺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别有一番鉴赏和收藏价值。

光绪廿八年鞋拔

新婚志禧鞋拔

讨袁纪念鞋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