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卫平,我更愿意采访他与越剧艺校的关系,他与故乡嵊州的关系。这位少小离家的房产明星,让大众瞩目的就是绿城董事长的头衔,或者是他狂放不羁的宋氏语录。然而,说他性情古怪也罢,说他文人脾性或者是位理想主义者也罢,说到底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嵊州人,他身上流淌的血液里,蕴含着对故土的热爱与怀恋。
感受越剧唱词里的乡情
采访宋卫平,缘于越剧艺校。越剧艺校50周年校庆,这位以个人名义捐赠近1.7亿港元建造新越剧艺校的绿城董事长,当然是艺校的特邀嘉宾。
嘉宾发言时,他照例没有拿讲稿,上台,温和地朝大家一笑,然后开始他的即兴发言。他说,越剧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剧种,唱腔婉转清丽,唱词真诚朴实;她总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人文故事,让听众轻易地陷入某种情绪。
宋卫平七岁就跟随父母去了舟山,其实对这个剧种,他并不是很熟。可是只要越剧的旋律一响起来,他就会怀念那个叫嵊州的故乡。戏里流淌的或悲或喜的情绪,也会将他整个地淹没。
“嵊州盛产越剧,是因为嵊州这块土壤适合越剧生长,嵊州的风土人文、精神气质滋养了越剧,当然,这是一个很奇特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与历史现象。”说这些话的时候,让人轻易地联想起他杭大历史系毕业生的身份和被广泛流传的文人脾性。当年,他曾在一次绿城的招聘会上亲自出题,让应聘者讲解对“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那段古文的理解,他身上的那股文人情怀总时不时地要自己冒出来。
他的思维常常是跳跃性,让人一下子跟不上思路。他刚刚在说“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与历史现象”,忽然一下子又跳到了世界文化的同化上。他担心100年200年以后,他的嵊州老乡都张口说起了英语。“可是,”他随即又作了一个转折,“越剧就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一个地方文化的标签,越剧会让嵊州文化嵊州气质一直传承下去。”所以,宋卫平这样解释自己投资越剧艺校的初衷:作为一个嵊州人,能够对嵊州的这些文化特质精神特质有所支持的话,绝对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
作为一个兴趣广泛的房产明星,宋卫平平时会很忙。可是忙碌的时候,听听越剧,内心就会安静下来。然后,让这个水一样的剧种,用唱腔用唱词用念白彻底地打动一下,是一件“非常文艺非常惬意”的事情。
回报家乡的拳拳之心
其实,宋卫平回报家乡的举动,要追溯到2004年。2004年,三江街道一条道路要硬化,万事俱备,只欠资金。大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跑到杭州找到宋卫平,希望他能捐资10万元。在这之前,因为少小离家,父母都在杭州,宋卫平与家乡的联系很少。结果呢,当然出乎大家意料,宋卫平二话没说就捐了50万。这之后,就是宋卫平拿出300万元,用于家乡发展越剧事业。之后的之后,就是他拿出1.7亿港元捐建越剧艺校。
对于支持越剧事业,宋卫平是这样看的:嵊州是茶叶之乡,竹编之乡,围棋之乡,可是这几年,周边县市也都在赶超我们,只有越剧,是嵊州独一无二的,一直在嵊州这块土地上枝繁叶茂,所以一定要让越剧成为嵊州永不褪色的金名片。而支持越剧事业,最重要的就是建一所艺校,为越剧培养一茬茬的越剧人才。
建造艺校时,宋卫平的要求是“要让越剧艺校的每一棵香樟树都能唱越剧”。在他眼里,房子是艺术品,房子是有身段、有表情、有美感、有艺术、有生命的。
艺校建成后,被称为中国最漂亮的艺术学校。同时,在宋卫平的感召推动下,嵊州企业家葛南尧、金耀、宓建栋、李园4位企业家也捐资1000万,设立越剧传承基金,用于办好艺校的传承人班和6年制小班。宋卫平希望嵊州企业家都能为越剧的发展尽一份力,希望嵊州的企业家都能回报脚下的这一片土地。
艺校50周年庆典晚宴,本来安排在嵊州宾馆用餐,可是宋卫平建议在艺校的食堂用餐。在他心里,艺校就像家一样亲切。当然,这也是宋卫平第一次在学校吃饭。此前,每次回到嵊州,他总是不惊动领导,一个人在学校里走一圈,再走一圈,心满意足地体味着“梅边吹笛,松下闻琴,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楼台,隔院笙歌”的艺术意境。
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这三个“一流”是宋卫平对艺校最殷切的期望。事实上,新艺校建成后,这三个“一流”的确名不虚传。就在今年上半年的“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艺校传承班学员成绩斐然,让评委和专家对这匹从赛场上杀出来的黑马惊叹不已。
“海上闻人”一样的情怀
教育和医疗,一个是给人健康的心灵,一个是予人健康的身体。
捐建艺校后,宋卫平又开始捐资建造医院。新医院位于城南,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根据2010年12月28日捐资签约时估算,新医院的建设资金约6亿元人民币,宋卫平等4名嵊州籍企业家捐资50%,共约3亿元人民币。新医院以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全国一流县级医院为建设目标,将于2013年年底基本建成。
宋卫平对家乡教育和医疗事业不遗余力的支持,与“海上闻人”王晓籁如出一辙。这位曾经在民国期间担任过上海商会会长、1950年初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宴请,上世纪50年代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和上海市政协委员的嵊州人也以乐于公益闻名,并对越剧进入上海滩作过很大贡献。1939年10月8日,王晓籁与林康候等人出资在上海成立戏剧学校;1950年10月,经杭州市政府批准,王晓籁与著名艺人吕公望一起在杭州组建了民艺剧社,从上海招收了50多名青年演员为剧团基本成员,边学戏边演出,被誉为“新社会、新剧团,新演员,新戏文”。而在老家嵊州,1914年起,王晓籁任嵊县私立剡山小学名誉董事长并资助办学。1919年,王晓籁又与兄邈达、弟孝本在县城创办芷湘医院,芷湘医院即市人民医院前身。
而宋卫平与王晓籁不同的是,他又开始涉足现代农业。7月,他在省农科院、绿城集团和嵊州市政府三方签订的共同促进嵊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大名。这次搞现代农业,宋卫平计划投资20亿,通过与省农科院的合作,将逐步把嵊州现代农业项目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园区。宋卫平的愿望是让嵊州的老百姓都富起来。
宋卫平对家乡的感情似乎是井喷式的,源源不断的。这位曾经的历史系毕业生,也许果然把王晓籁当作了楷模?或者,他仅仅是在做他自己?
他一直在问自己也在问别人:人一生能做多少事?是的,人生短暂,他要把留在故乡的每一个脚步,都踩出铿锵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