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越乡民俗——清明,一桌羹饭祭先人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 施钰兴 2014年04月04日09:26:02 
清明踏青(宓风光 作)

  有一首《清明诗》写道:“清明放假好心情,携妻带儿拜祖坟。香草土饼坟头立,一桌羹饭祭先人。”诗虽写得简单直白,但写出了剡地清明扫墓、祭祀先人的风俗意境。

  清明是个祭祀先人的传统节日,分公祭、族祭和家祭三种。

  公祭

  公祭,就是祭祀乡贤。过去城隍庙里有乡贤祠,供奉着嵊州历代乡贤名士。清明节这天,由官方组织对城隍、乡贤进行祭祀。地方长官毕恭毕敬地上香、读祭文、献酒食、行跪拜大礼。颂扬先贤目的是激励后人,教化百姓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春风雨露般的潜移默化。仪式完毕后,众人将城隍的“行相”抬出巡视地方。在城边巡视一圈后回到城隍庙,接受四方香客朝贺,并开台演戏,以酬谢神灵。

  解放后,公祭乡贤的风俗不再通行,改革开放后兴起了祭祀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朝圣节”。一年一度的书法朝圣节虽然带着浓厚的旅游的属性,但对先贤崇敬的意义没有改变,可视为现代版的公祭。

  族祭

  族祭,由同一祠堂派下的族人对本族祖宗进行祭祀。清明一大早,家长太公在祠堂点上香烛,向祖宗祷告。告毕,带着族人祭扫迁徙到本地的头代太公的祖坟。扫墓仪式因家族穷富而不一:祖上茔田茔地多的,就规定清明扫墓用丝弦敲打。如华堂王羲之后裔,殿前张稷张氏族人,崇仁玉山公祠堂子孙,甘霖宋氏族人等都用敲打乐队、彩轿。童男童女执长幡导前,敲打乐队继之,家长与族人随后。至墓前,族人按辈份排列,仪式由司仪主持,点大红蜡烛,供三牲,献酒食,读祭文,自家长至子孙行跪拜大礼。礼毕放炮仗,烧纸钱。扫墓后家长率族人返回祠堂,有的在祠堂用中餐,叫吃祠堂饭或清明饭。饭后,在祠堂分胙肉而回。子孙富裕的在祠堂里演戏三五天,以乐祖宗;茔田茔地不多的族姓,一般不用敲打乐队,家长率族人去墓地,扫墓后回祠堂分胙肉而散。文革后族祭风俗消失,但近年来又有所复苏。

  家祭

  家祭,各家各户自行扫墓祭祖。家里长者率一家老小去祭扫三代以内的祖坟,即曾、祖、父辈的坟墓,称为“三代祖宗”。到了墓地,年轻人清除坟上的杂草,挖起1-3个草饼(连草带泥团)叠在坟头上。草饼底下垫几张黄表纸,俗称“招魂纸”,有的在坟前献花、纸如意、元宝等。长者在墓边点上香烛,先祭山公山母、土地菩萨。放一盘豆腐(豆腐上加盐)、一盘榨面、一盘“五谷豆麦”(谷、大麦、小麦、豆、芝麻,外加茶叶、米,也叫“五谷豆麦茶叶米”)。山公山母、土地菩萨祭毕,长者在祖坟前点起香烛,对墓行三跪三拜大礼,子孙依辈份大小排列,每人三炷清香,在墓前拜三拜。拜毕,烧纸钱,放炮仗。墓前祭祀完毕后返回,小孩子一路采些松枝、映山红,女人们挖些艾青回家做青饺或青果。做清明羹饭时,放上一盘。艾青有御风寒的功效,农人一年到头受风雨侵袭,风寒风湿是常见病。因此,把艾青视为驱寒植物。在祭桌上放一盘青饺或青果,意在把祖宗心仪的食物献于祭桌,以示尊敬。

  夜里,在家祭祖,俗称做清明羹饭。桌上摆九盘菜肴,常规的为鱼一条(头朝屋里)、鸡一只(公鸡,头朝外)、红烧肉或刀头肉一盘、豆腐一盘,其余随意。外加青饺一盘,米饭一碗。桌子按木纹直放,朝里拜。上、左、右三方放凳子,三方桌上放12只酒盏、12双筷子。下方(拜方)摆香烛,旁点一盏油灯。筛上酒后点起香烛,男主人手拿三炷香,先去大门外朝天拜三拜。祷告(祷语因人而异):“今天我家做清明羹饭,太公太婆、爷爷娘娘、爸爸妈妈及上代太公来吃清明羹饭。”引祖入堂,在祭桌前又三拜,重复祷语。把香插在香案上,行三跪三拜大礼。子孙依辈份礼拜。酒过三巡,行过三拜,烧纸钱,主人拔香引祖出堂,对天拜三拜,祷告祖宗“吃得着管得着,管伢子孙升官发财”。礼毕回屋,吹灭蜡烛,把香烛放到屋外。移动桌子,倒掉青饺和米饭,其余留着自吃。俗谚云:“羹饭摆摆冷,自好烂肚肠(烂肚肠:吃)。”

  生前没有子女的或有女儿没有儿子的,古时属“乏嗣”之例。“乏嗣”者,须在生前从兄弟或族人的侄辈中过继一个为继子,财产全归继子,死后由继子设案祭祖,叫“恤食”。解放后,此风渐淡。改革开放后,真正实行男女平等,再没有“乏嗣”、“孤老”之说,男女双方共祭祖宗成为现行的主流风俗。

  相关文章
越乡民俗——二月初春话民俗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