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办完事,我想随便找个地儿解决“肚子”问题。瞥见街口转角处有家“老汤馆”,以前经过几次,由于门面不显眼,没过多留意,这次进去看看。
冬日的冷风吹来,让人平添几分寒意,我挑个挨着门边的座位,冲门口老人说:“老板,来碗排骨汤。”老人悠悠地答:“恐怕你得稍等。还不到火候啊!”
以前在外面吃饭,讲的就是个快字。趁着当天的闲功夫,我开始打量起这家小店。
店门口一溜儿摆着六个煤炉,火苗跳动。陈年汤罐子里炖着猪肚、牛肉萝卜、排骨藕和羊杂碎胡萝卜汤。虚掩着盖子,飘出的香气刺激着味蕾。店面不大,坐满也不过二十来人。到处拾掇得干干净净。盛汤用的是上了釉的大号碗,筷子是现在已不多见的木筷。总之,店堂给人一种安详朴质之感。
老人时不时在几个汤罐里搅动一下,香气四溢,更加袭人。
陆陆续续进来几个顾客。老人说,他们是店里的“粉丝”。中午12点是就餐的最高峰期,再来人只好在外面等。他也没打广告,就是靠口碑人传人。只要喝过一次,细细品尝,肯定会回头。见老人这么自信,我不禁莞尔。一位顾客插话道,这位老师傅煨了几十年的汤,一生就只做这个营生。除了继承老辈的特殊工艺外,他始终恪守一个店规:严格采购食材。以前他用柴火,现在一直烧煤,决不用煤气。
生意再怎么好,老人早上7点才开始准备,耐心地煨足4个小时,不到点决不开罐。而且每天只煨六大罐,到下午两点准时打烊。价格嘛,可能偏高。一碗汤能卖到十五元至二十元。因为独此一家,风味独特,与周围讲求速成的熟食而言,还是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别看老人家每天只卖出六大罐汤,这个小店面却养活了一家人。老人最担心的是找不到传人。儿子孙子们没这个耐心,也瞧不上眼。真正让他们接手,还怕把牌子搞砸了。
热腾腾的汤端上来了,“内容”很实在,排骨汤还真的煨出了土鸡汤的味,绝对新鲜,浓郁而不腻。慢慢喝下去,我觉得身上暖和多了。
我由此感叹:比起满大街求快、讲速扩张的店铺,老汤馆的店规充盈着温暖和深厚的底蕴。老者长期恪守,需要一份恒心、从容和淡定,以及对美食孜孜不倦地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