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科普工作10多年,让他荣获了世界级大奖
他说,很想给家乡的孩子做一次科普讲座,早日点燃他们的科学梦。
“千万不要夸我,我就是一个普通人。”电话采访郑永春时,他再三强调。作为第一位获得卡尔·萨根奖的华人,郑永春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嵊州人的骄傲。前些日子,郑永春回嵊州老家参加同学会,虽然顶着卡尔·萨根奖的光环,但同学们都说他跟原来一样,风趣幽默且谦逊。
卡尔·萨根奖于1998年开始颁授,是为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而设立的,截至今年共有17位科学家获奖。郑永春为何能获此殊荣?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日前,记者采访了他本人以及身边的人,还原了一位热衷科普工作的科学家的成长轨迹。
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很独立
郑永春老家在三界镇长桥村,家中兄妹三人,排行老幺。在哥哥郑永明眼中,弟弟从小练就了不怕苦的品质,而且独立能力很强。“那时农村的小孩要帮大人干农活,七八岁起弟弟就开始参加劳动,从没有怨言。”郑永明说,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弟弟就背起篮子割猪草;放暑假天特别热,但也要参与种田割稻的“双抢”。
“记得永春10岁那年,家里种了几亩西瓜。瓜熟季节,怕被人偷,需要有人看守。因为大人很忙,就让弟弟去。”郑永明说,西瓜地离家有五六里路,但年幼的弟弟没有推脱,每天一早就走着去西瓜地,尽心尽责地看守。
有一件事至今让家人乐道:郑永春考上大学第一次去学校报到,从没出过远门的他拒绝家人的陪同,一个人远赴位于重庆的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
“从三界出发,先到嵊州城里,再坐汽车到上海,然后坐58个小时的火车到重庆。”令郑永春自豪的是,那届新生只有区区几个人是没有家人陪同报到的,为此校长还在大会上表扬了他。
高中时便养成了“演讲”的习惯
三界中学副书记郑卫平是郑永春的初中班主任,在他的印象中,郑永春一开始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比较用心。初中前两年,郑永春就读于三合中学,这是一所很普通的初中学校,很少有人会考上重点高中。郑永春的父亲郑根达虽然是一个农民,但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初三那年他想方设法让儿子去三界中学借读。环境的改变,加上自己的努力,短短一学年内郑永春进步很大,毕业后被嵊州中学提前录取。
在嵊州中学,郑永春的成绩在班里只能算中等偏上。高中班主任韩岳军老师回忆,郑永春的人缘非常好,与老师和同学们相处都很融洽。“他个性外向,但从不会惹是生非,违反课堂纪律。”
今年是郑永春高中毕业20年,6月10日,班里组织了同学会,郑永春获悉后立即赶了回来。此时他已获得了卡尔·萨根奖,成了“大明星”,但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仍是以往一样的谦逊。第二天,他还主动邀请同学们去自己老家再次聚了一下。
在同学们印象中,高中阶段的郑永春喜欢演讲。“对于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他总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讲得有根有据,条理清晰,讲话也很幽默,常能引起共鸣。”高中同学张小未认为,郑永春的这份演讲天赋为以后的科普推广工作打下了基础。
研究领域从“地”到“天”
郑永春大学里读的是环境保护专业,那时还属于冷门专业,找工作也比较难,许多人不理解。郑永春说,他的想法很朴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和资源会越来越重要,自己应该在这方面出一点力。
正如许多人所料,大学毕业后,郑永春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他走了另一条路——考研。经过努力,他考上了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硕博连读,专业是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与地球有关的矿产、环境、土壤流失等,学的内容仍没有脱离‘地’。”郑永春说。
而遇到欧阳自远院士,让郑永春的研究方向开始从“地”升入“天”。欧阳自远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2005年,欧阳自远欲培养一批未来探月工程的力量,便动员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学生参加。这年是郑永春研究生最后一年,他说那时血气方刚,听到探月就很激动,便加入了,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从事科学研究。
在这里,郑永春研究的领域涉及天文、行星、航天等,主要研究兴趣为月球与行星科学、太阳系探测、载人深空探测等。郑永春还研制成功了国内首个模拟月壤,分析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探测数据,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全月球微波图像,发现了200多个月球热异常区域。
乐此不疲终获世界大奖
当地时间5月11日,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宣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郑永春荣获该学会2016年卡尔·萨根奖,以表彰其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的重要贡献。郑永春也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郑永春说自己很荣幸,这是对自己10多年来科普工作的一个肯定。他告诉记者,2004年开始,他尝试着写一些科普小文章。“可能是写得多了,在科普界中有了一定的名气,渐渐地就有人请我去作科普讲座。”郑永春说,每年他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给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科普讲座。就在5月11日下午,郑永春还在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给近百名学生讲座。
郑永春的哥哥郑永明告诉记者,他这个外行都能听懂弟弟的讲座。去年11月他到北京看望弟弟,正好中科院4D影院首映影片《火星之旅》,在影片开演之前,弟弟作了半个多小时的演讲,从地球讲到地月关系,再到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通俗易懂,获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现在愿意从事科普工作的科学家不多,但我觉得科普工作很重要,有利于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提升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影响全民的科学素养。”郑永春告诉记者。
最后,郑永春表示,如果有机会,非常愿意回嵊州,给家乡的孩子做一次科普讲座,希望能让孩子的科学梦点燃得更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