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民间文化
下依山
来源: 作者:宇新 2016年08月12日09:54:28 

  从下依山到石狗洞约略两三里地,从石狗洞回下依山约略也是两三里地。一条沿岭而下,一条拾级而上,两条合而成环的崎岖山路,把小山村和石狗洞串连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在北漂的游子来说,是已然烙在记忆深处永远抹不去的乡愁,而在我们看来,显然就是风景。事实上,石狗洞的确已由当地旅游部门开发成为相对僻静的一个景点。北漂多年的国祥兄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此行的导游。

  那天沿岭在山间小路上行走,的确感到闷热,一则我们抵达村子时已近中午,二则是头顶骄阳似火,如果不是用时不时遇到的山涧冷水使人体降温,简直快要爆头。

  第一次听说下依山,是在微信圈内的交谈,直觉到此“山”有些不同。第一次真正走进下依山、身处下依山时,便惊艳于她的名字了。村以山名,并不显大,五六十户人家错落有致,彰显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仿若遇见了养在深山的一位姑娘,质朴自然却又令人一见倾心,让访客感慨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祈愿,以至于不忍惊扰她未施粉黛兀自美丽的容颜。

  下依山,其实是新昌县城南乡高依村的一个自然村,村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泥墙木结构的老房子,多半并不见颓圮。这是当下在我的家乡已难得一见的情形。古老扎堆聚合,居然也构成别样的风景,实实在在的欣欣然。

  回味进村的路,也铺筑得很有特色。道路总宽不过七八米的样子,中间五六米是沥青,两侧各延展了一米左右的砼路。沿山一侧,边沟改造得很精致,沿崖一侧,则是钢质波形护栏。马路在山的腰际伸展,像一条赏心悦目的佩带,随着山势在眼前飘舞。山吹来些许夹带着热浪的风。

  说起来,下依山之南的回山,也是我的故乡,只是祖辈上迁徙到现居地而已。因而对于此行,内心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近之感,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没有一丝排斥,却是一见如故的亲切。不可否认,当风景遇见乡愁,便会擦出与众不同的火花。而乡愁则使小山村变得善感,也让一路的风景平添了几分沉淀下来的气韵与情愫。

  其实,就地质和历史的角度而言,现今的新昌和嵊州两地,唐代以前同属剡县,公元908年,方“析剡东十三乡置”新昌,别称剡东和南明,自古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誉。而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所谓“眉目”,即可理解为容颜最传神之处,也正如唐诗中所吟,沃洲水是新昌的清眸,天姥山则是一抹黛眉。剡东山水虽处剡地却别具一格,也正是由于地质成因的不同,以致丹霞地貌尤多,山势峻峭,壁立千仞,气质更佳。李白所言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我以为则是对天姥山丹霞地貌的诗意解读,群山连绵,极目参天,形成气候,蔚为大观。

  十数人兴冲冲行走在丹霞地貌构筑的风景长廊之中,树荫倒也能时不时过滤掉一些直射的阳光,而变得陆离稀疏。人行其间,因处阴而略感风凉。游步道循山势和老路而筑,未见有过多少整修,自然原始而便捷,倒是承受脚步和人体的最好设计,不像好多我曾经走过的景区长廊,齐整划一,便则便矣,大多失了先前的模样,让人难觅见原始的底色和曾经的过往。沿途便见得着农耕的田园,垂垂泛绿的青瓜,长势不错的稻禾。还有一垄垄透绿的烟叶,舒展着阔阔的希望,一片又一片,预示着一年的收成。只是不知今年的价格几何。桐子挂满树梢,静候勤劳的人们秋后分享成熟。石狗洞远在前方的谷底,前行的脚步无言催促着后继的身影。有人落下一段,便有人等候一时,小队人马始终紧随不舍,赶往谷底,赶往国祥兄一直引领的目的地。

  石狗洞坐落在丹霞岩形成的山峰的底部。洞口其实并不大,也就容得下直立的二十来人的样子。站在洞口四望,两侧皆为连绵的山峰,高耸入云,群峰夹峙,形成峡谷。除了崖壁,就可见岩隙里生长出来的绿树和花草,彰显着生命的顽强,在物与光构成的图景里,点缀映衬着丹霞,与天地万古,遇芳华常青。国祥兄说,石狗洞口子虽小,但可以深入到很里面,阴凉干燥,是纳凉探幽的好去处。只是那天,我们这些长大了的人们,全然已无孩提时勇于探险的胆气和心境,只在洞口略略探了一下身子便都折返了。沿谷底的游步道继续前行,便有溪涧潺潺,拂过一丝凉意。燕尾蝶在页状丹霞岩的上空紧贴岩壁翩翩,像似进行着一次家庭聚会。正想去拍摄几张蝶之倩影,却一下子四处飞散,想必是我们的鲁莽惊扰了它们的清欢。再往里走,便是章家坂方向了。我们决定,走完从石狗洞到夫人庙的这一段峡谷地就返回。

  夫人庙其实是建在一山峰底下的敞口山洞处,开阔地充其量不过丈余,却围起了院墙。石窟最里面的上方凿成平台,供奉着一男一女两尊人像,想必就是夫人庙供奉的主人了。内置石凳,可供人们小憩。庙右内侧有一大一小两泉池,均已蓄满泉水,泉眼在上方岩壁之中,有清流渗出,汩汩不绝,净而可饮。

  并不起眼的夫人庙,国祥兄却描述得神乎其神。我们无暇从国祥兄的描述中,去细究人们在这峡谷之中建一如此小庙的动因与目的。我想大概也无非是乡民对一切美好的向往与心灵寄托。就像我们折返的时候,途经另一条山路,热浪一阵阵逼来,仿佛看得见冒着光的青烟,却似国祥兄的一片赤诚,还有一路道来的如数家珍。诚然这山,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来说,该是怎样的一种刻进灵魂的印记。显然,国祥兄对于故土的热恋,让我们忘却时空的距离与阻隔,而只记得同行的光阴与脚步。这一天,我们分享了一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关于乡愁的种种,以及与下依山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息息相关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

  下依山的风,吹送着满腔的热忱。下依山的风,铺陈出炽热的乡愁。下依山,与千千万万个游子心中的故乡一样,永远是一个离家最远离心最近的地方。 虽远隔关山,却魂牵梦萦。

  相关文章
编辑:周曼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