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946年11月19日的石璜缴枪战斗,在嵊州党史上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它是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国规模内战以后,我党我军在金萧地区打响的第一枪,它是浙东主力北撤以后,会稽山(也是浙东)第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它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标志着浙东地区反蒋反内战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共嵊西党组织由于执行了“隐蔽精干”方针,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主力北撤后,浙东根据地中共地下党组织遇到了空前的困难。中共金萧地区特派员马青针对严酷的形势和嵊西的有利条件,果断决定从驻扎在石璜关帝庙内的辅仁乡自卫队中夺取武器。这次战斗,由打入石璜镇辅仁乡自卫队的地下党员齐昌瑞为内应,以周芝山、应飞、杨亦明等同志的武工队为骨干主力,并由嵊西地下党员钱章超、吕侠男、周德伟、楼春阳、裘孝庭以及嵊北翁全老、马小正等同志密切配合,在不发一枪一弹的情况下,胜利地解除了驻在石璜镇上的自卫队的武装,计缴轻机枪3挺、步枪35支、短枪11支、手榴弹、子弹数担。当时部分自卫队员外出附近村子看戏,留下人员即被生擒。
这次战斗胜利以后,我党建立了一支共有指战员三十人的“会稽山抗暴游击队”,点燃了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从此,会稽山地区重新开展了人民游击战争,并不断壮大了自己的队伍,牵制了敌人的力量,为嵊州和浙东的解放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为纪念石璜缴枪胜利70周年,记者于日前走访了四位老战士,请他们一起来讲述石璜缴枪的故事。穿过历史烟云,述说风雨沧桑。伴随着他们的叙述,我们的思绪也随之来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石璜缴枪”在他心中刻下了烙印
人物:邢祥生 年龄:88岁
出生地:蓬瑠村防山自然村
荣获七枚勋章,从陆军到特种兵,再到防空军……邢祥生穿了一辈子的军装。而在众多的回忆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当年的石璜缴枪故事。
1946年,国共合作谈判破裂,全面内战爆发,主力已经北撤,浙东几乎没有部队了。“只有一批人,像马青带来的几个人,都是有枪的,所以那时马青说,他要在嵊县成立一支部队,就是抗暴游击队。”
抗暴游击队由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组成,“要公开与国民党对抗,人是有了,就是缺枪,怎么办呢?要去敌人那边搞。”邢祥生神色激动。
浙东地区是蒋介石的老家,选在石璜缴枪,正是要在“太岁头上动土”,打个敌人措手不及,而事件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战略思想的正确性。做好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后,一行人确定好行动时间、联络记号等。“当时马青就带了一些武工队员,里面就有周芝山、杨亦明等,再加上表面是白色的、实际是共产党员的人,如担任辅仁乡自卫队分队附的齐昌瑞做内应,武工队不放一枪就把敌人的枪弄回来了。”
这次石璜缴枪的胜利,标志着主力北撤全面内战爆发后,浙东我党武装主动出击的第一枪。
如今,邢祥生早已从部队离休,在杭州拱墅区定居。“不忘过去打江山的红色往事,像石璜缴枪,在我们浙东地区的影响很大。”88岁的邢祥生露出追忆的神情。一生从军,但于军队最初的虔敬却是出自当年的“石璜缴枪”事件,这场“不放一枪,取得胜利”的战斗,在邢祥生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嵊州是个美丽繁荣的城市,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但现在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其实都是由革命者流血牺牲换来的,年轻人没有亲身体验过,但有必要知道这段历史故事,把革命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石璜缴枪后,她根据指示隐蔽乡间
人物:张扬 年龄:91岁
出生地:长乐镇开元五村
11月10日,记者来到杭州望江山疗养院。在一幢整洁的住所外,张扬走出迎接,她头发花白,脸上爬满皱纹,但精神矍铄,笑容满面。
“石璜缴枪前,我们做好了准备工作,原则是‘个别动员,原因保密’。”曾任中共嵊西县工委书记的张扬缓缓道来。
张扬原名周小兰,长乐镇开元五村人,自1942年入党后,一直做着地下工作,主要负责民运、宣传、组织这方面工作。虽然事件已过去70年,但张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情绪依然激动。“缴枪前,(周)德伟和我商量过,要做好必要的准备,避免对地下党员造成损失。当时制定的方针,原则上八个字,‘个别动员,原因保密’,就是说,石璜缴枪不对外讲。”
因为部署准确、及时,石璜缴枪进行得非常顺利,在石璜关帝庙一举解除了敌人的武装,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35支、短枪11支,手榴弹、子弹数担。
没想到的是,石璜缴枪结束后情况有所变化。张老告诉记者,“石璜缴枪那天晚上,临时发生变化,马青决定不去开元缴枪,因为本来决定石璜缴枪后马上到开元缴枪。”为了麻痹敌人,地下党改变斗争策略,让部分骨干打入开元乡自卫队内部,做情报联络工作,及时掌握动态,逐渐使开元变成一个秘密对敌斗争的堡垒。
石璜缴枪事件过去一年后,张扬的政治身份暴露,而与她直接联系和领导的几位党员骨干都已经遭到敌人的追捕,军警特务逮捕了不少革命同志。于是,张扬在得到马青批复后决定立即隐蔽起来。“我提高了警惕,从此晚上不再睡在自己家中,白天教书也关照进步学生和党员教师,如发现可疑人员,就立即转移。”
解放后,张扬先后任绍兴军管会社会科第一副科长、中共绍兴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城郊区委书记、绍兴地委秘书科科长等职。
如今,91岁高龄的张扬正在颐养天年。她住在疗养院里,对生活很满意,每月能拿到一定的政府补贴,闲时看书、看报,和其他老人一起散步遛弯。“这几天我刚做完体检,身体情况还蛮好。”张老笑着喝了一口茶,“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保障。”
为了和平,学生娃走上了革命路
人物:金小源 年龄:90岁
出生地:长乐镇人
从无知少年到投身革命,回首那段枪林弹雨的烽火年月,年逾九旬的金小源老人依然难掩那份心中的激情。
金小源是长乐镇开元人,今年已经90高龄。近日,记者来到杭州市拱墅区翠苑,见到了这位两鬓斑白却精气神十足的老人。
据金小源介绍,早些年,她在长乐镇开元读小学,学名金水华,认识了以教师为掩护的地下党员周德伟(解放后两人结为伉俪)。
1946年,金小源就读于清波中学(杭州沦陷前夕,清波中学迁驻嵊县,当年办在石璜),学名金曼华,当时的校长和几个老师思想比较进步,他们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当时,金小源经常被派去送信。“后来才得知,原来他们是地下党员。”金小源说。
当时,虽然金小源名义上是一名在校学生,但实际上一直默默开展民运和宣传工作。那时,金小源去长乐镇上的服装店联系,给山上的武装部队送衣物、传递消息,还在周边村落开展一些筹款工作。金小源回忆说:“班上有个地主家的儿子,得知他家有枪,我们就给他做思想工作,希望能和平缴枪,可惜最后没能成功。”
“金小源”这个名字是上山后周德伟取的,一直沿用至今。 1947年,金小源经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根据先生周德伟生前口述,金小源回忆道:“当初,石璜缴枪动员了好大一部分嵊西乡人,楼家的有些党员也通知到了,发动他们来参加战斗,长乐、开元方面也通知好来人、部署好工作,如长乐钱松初、钱春泉他们主要是搞运输枪支的……我们开元发动来的50多人在堰底附近坟棚里等着。”
后来,石璜缴了枪后情况发生变化,周德伟不能前来接应开元出来的50多位青年,他们在白竹村等候到天明,各自回亲友家落脚,不少人以堰底村看戏为由,陆续分散回家。因此,原本打算在石璜缴枪后的开元缴枪没有如期进行……
解放后,金小源依旧四处奔走,宣传国家政策、组织农会、做妇联工作等。2013年,金小源被授予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荣誉会员称号。现在,金小源和女儿居住在杭州,平时有空上上省老年大学,学习医学、文艺、插花、绘画等等,老年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具有重大意义的浙东第一枪”
人物:操文俊 年龄:88岁
出生地:长乐镇孔村
近日,记者来到余杭临平武林宿舍,找到了抗战老兵操文俊,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身体依然硬朗,眉宇间透露着英气,讲起话来中气很足。
操文俊出生在西白山下一个叫孔村的小村落里。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多一份坚韧,目睹日军的残暴,却毫不畏惧,一心要将侵略者赶出去。
1939年,村里来了一位姓石的教书先生,后来又陆续来了杨先生、蒋先生,专门给村里的孩子教书,先生住在村里的祠堂,从来不收费,只要供三餐饭就好,大家都夸这些先生好。“有时我们会陪先生睡在祠堂里。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村里的几位先生都是地下党员。”操文俊说。
在山区,不少农户都有土枪,这也是一批不可或缺的武器。山里人靠山吃山,农忙种地,闲时会上山打野猪、打鸟,改善生活。“蒋先生组织我们建立了护畈队保护农田,还自编自导话剧,革命的种子在我们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操文俊说。
1942年,只有14岁的操文俊加入嵊县第一联乡总队情报组,以伙夫的身份进入国民党内部,负责打探日军活动情况。
“日军为了发泄兽欲,在据点里设有慰安妇,我就靠数人头了解日军的人数动态,得知鬼子的动向,将情报透露给住在周边的店或者人家,尽快把信息传给部队。”操文俊说。为了能得到第一手情报,操文俊晚上经常不睡觉,躲在路边、坟地里,一直呆到天亮,以探查日军动向。“出去多少人,第二天什么时候回据点,回来多少人都要了解,所有的情报都要靠眼睛看、耳朵听,一点不敢马虎,这段时间非常困难,也非常危险,但只要能打胜仗我什么都不怕。”操文俊说。
提起当年石璜缴枪的故事,操文俊分析道:“我军主力北撤后,敌人扫荡的重点放在破坏根据地上,嵊西地区形势相对稳定,地下党没有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党和群众工作基础比较好,还有就是有优秀地下党员打入了国民党内部,在里应外合下,最终取得石璜缴枪胜利。这是全面内战爆发后,浙东地方党武装主动出击的第一枪,意义是很大的。”
1947年3月,操文俊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余杭县粮食局干部。
操文俊回忆起当初的革命岁月,还感觉历历在目,让他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现在他离休在家,膝下三儿一女都很有出息,也很孝顺,这个老兵的精彩人生着实让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