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俞伟平,下王镇上店村妇女主任,上店村“村嫂”志愿服务队队长,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
跟着俞伟平走进下王镇上店村,一路上只见溪水清澈,几乎看不到什么垃圾。见到俞伟平的村民都会停下手头的活儿,和她打一声招呼。在村里的文化礼堂,一名“村嫂”志愿服务队的小姐妹,还向她俏皮地做了个鬼脸。
“伟平姐”看上去亲切,但做起事来可不马虎,她在村里率先拉起一支村嫂志愿服务队,从刚开始比较简单的捡垃圾和文明劝导,到现在啥事都干的“多面手”,村里的环境面貌、经济发展和文化娱乐,正发生着一点一滴的变化。
俞伟平人如其名。在淳朴的乡亲们眼里,这位不顾自己利益带领村民致富,又带头干脏活把家乡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子是了不起的,而她又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妇女,是扎根在山间的一位平凡人。
从家庭主妇到“乡村顾问”
她拉起了百人的村嫂队伍
俞伟平是土生土长的下王人,20岁嫁到上店,到现在已是第22个年头。2008年,原本是家庭妇女的她担任了村里的妇代会主任,迈出了走向充实的第一步。
2014年3月8日,为响应“五水共治”号召,镇里让俞伟平作为队长,在村里组建一支30人的村嫂队伍,参与护水和打扫卫生。俞伟平最后集聚了45个人。“有些人知道没报酬,还是来报名,让我很感动。”她觉得这种形式很好,对村里的环境很有帮助,就找村主任说,这个要形成长效机制。
经过几年的发展,上店的村嫂队伍已经达到近百人,而俞伟平对每一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比如问起村嫂首次正式活动是哪天,旁人都有些记不清,俞伟平总能脱口而出,“是4月29日,我都记着呢。”再翻开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一对照,果然不差。
“第一年,有些村嫂觉得捡垃圾难为情,还有些人以为我们拿工资,都不太理解我们。”每到这时,俞伟平总是自己带头上阵,穿着红马甲,戴上红帽子,带头收拾垃圾、劝导文明。
有一次,一位村民因为丢垃圾被俞伟平劝阻,自觉丢了面子,便气恼地说俞伟平鸡毛蒜皮的事都要管,骂得很难听。“我还是好言和他讲道理,事后他也觉得自己理亏,到我丈夫那里认错呢。”
总说自己“没文化”的她
却最乐于学习和出点子
俞伟平常说自己“没文化”,然而,正是这个“没文化”的乡村妇女,每每把村嫂志愿服务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也正是这个“没文化”的俞伟平,总愿意主动带领队员去其他志愿活动现场学习、取经。
“伟平很认真,本来确实也不懂怎么搞活动,但是她愿意学习,肯下功夫,这点真的让我特别感动。”上店村村委会主任刘永江说,自己身兼市慈善阳光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平时经常会组织志愿活动,2014年重阳节,他正带队在北漳镇北漳村看望留守老人,忽然接到了俞伟平的电话。原来,俞伟平也想带队员一起过来参加,学习如何开展志愿活动。
刘永江说,两地相隔有50多公里,来回300元钱的租车费都是俞伟平自掏腰包的,而且当时有10多位村嫂一同过去,前前后后都是俞伟平照顾着,结束后还负责把每一位都安全送到家。
除了对志愿活动很上心,俞伟平还想点子帮村镇创收。“我看这里家庭主妇比较多,平常都蛮清闲,就想着找些活来让大伙儿一道做,一来赚点钱,二来也让大家在志愿活动之余有事做。”俞伟平在2008年就开始自己摸索创业,同时还为下王镇4个村的村民找来了手工活,主要加工丝巾等产品,现在一年加起来能为镇里增收100余万元。
心系村人和乡邻
带去几多温暖快乐
在俞伟平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嫂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村嫂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变得越来越广,把大伙儿拧成了一股绳。
去年12月,天气特别寒冷,俞伟平带领村嫂们,拿出在千人排舞大赛上获得的1000元奖金,骑着电动车,顶着风雪买来了做鞋用的布料,准备为镇里每一位孤寡老人送上一双手工鞋。
“刚开始都不会做,是跟着一位比较熟练的姐妹学。”俞伟平笑着说,“第一天我们20多号人,只做出10双鞋。”由于时间紧迫,俞伟平拉来了更多的村民一起参与做鞋,熟练工就自己“领任务”带回家去做,她自己甚至还动员了70岁的母亲参与。“那时候是年关,很多人家里也要忙活,但还是肯抽出时间来帮忙做这个事,我心里真的很感激他们,也感谢他们一直都配合我搞活动。”
3天后,107双厚布鞋完工。这一份冬日的温暖不仅分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还送到了下王镇的敬老院。村嫂们生怕鞋子不合脚,还细心地为每一位老人试穿。
“伟平姐总是冲锋在前,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她不仅用心,还有干劲,有活力。”经常可以听到村里人这么夸赞俞伟平。
除了志愿服务,“伟平姐”在组织村里的文娱活动上也动足了脑筋。“以前我们吃过饭就没事情了,现在村里的文化礼堂每天都有活动,唱戏、跳舞,相当热闹。”村民童洽焕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