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家长咨询的过程中,笔者常常会听到:我这个孩子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可为什么还是不听话?
是啊,批评孩子其实就是想让孩子知错、懂错,然后避免和改正错误。但事实上,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批评、打骂都不管用。因此,一旦孩子犯了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声音分贝高,语速快,而这个时候,孩子对家长谈话的体悟往往只会放大内心情绪,而根本不明白你在表达什么。他们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到最后甚至连错误带来的愧疚和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因为孩子知道,家长一般骂完了也就没事了。孩子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你骂你的,我做我的。”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岂能打骂就能迅速解决的?采取打骂的方式,则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上改正错误。所以,希望做父母的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千万不要连带以前“老账”,那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和憎恶,而且拉扯了其他事情,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被弱化和忽视,这种教育往往导致失败。并且,孩子是以家长为榜样的,以后孩子也成了父亲那样,也会学着算“陈年老账”。
笔者在和家长做咨询的过程中,经常告诉家长,当孩子第一次犯错后,你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时刻记住,孩子第一次错了应该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还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事不过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有坚定立场,要坚持原则,如督促孩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带智能手机进校园等,随意变更的话,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解。
“态度决定一切”,错误的出现更多是由于孩子的态度问题所导致。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主观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展现在孩子面前都不是积极有效的方法。有效的批评还是要以对话和心平气和的交流为主,尽量“一对一”地倾听诉说、启发诱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随着孩子的成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会要求人格上的平等。而家长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紧张起来。笔者有时打比喻,劝导家长,孩子就像一棵树苗,他在生长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笔直生长,可能会有旁枝斜长出来,这时候,如果家长看到了,想用剪刀去剪掉这些斜枝,那孩子一定会反抗。但如果家长能够采用包容的态度,去科学地运用技巧把斜枝牵引好,修理好,也许就能长成迎客松那样。想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就不应该情绪激动地把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一味强加给孩子,而要学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帮助孩子自我调适化解逆反心理,从而提高积极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