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建设前的文化广场一带”的旧照片,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日前,看到市新闻传媒中心早年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嵊州在路上》第25页上有两幅“建设前的文化广场一带”的旧照片,触景生情,勾起了我对往事的阵阵回忆……
第一张旧照片:
这幢房屋位于市心街与西后街交叉口的北侧。据比我年长的人说,这幢房屋的店号原来叫剡江纸店。也许是换了房主或是店主,也许是店主厌倦了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对1950年后的新时代、新生活充满了希望,于是,将店号命名为“新时代文具店”。因此,这店号名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这家店的地理位置固然很不错,坐西、北朝东、南,但店面不深,从照片上看,显然只是二层楼房。
它的对面,也就是市心街与西前街交叉口的南侧,是汪家老四汪正锬开的公平纸店;相隔市心街,与公平纸店相对的是东后街药王庙弄东侧谢家台门谢云朝开的“和记纸店”。谢云朝的兄长名叫谢花朝。他们都曾经是我父亲的小学同学,而谢花朝的次子谢安东则是我小学时代的同学。再由于我生性喜文,从小就爱逛书店、文具店(有的店号虽称纸店,但并不单纯卖纸张,也兼卖簿册文具,只是规模大小、经售的文具品种多少有所不同),有时闲着无事,我便会一家家文具店看过去。因此,我对文具店的印象比较深刻。至于书店,待我上学读书懂事以后,全城就只一家新华书店。所以,我对嵊县新华书店的搬迁发展历史也较清楚。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运动,“新时代文具店”“公平纸店”“和记纸店”……全不见了。而只在南大街南侧出现了一家占有三间店面的文化用品商店,其中一个营业员便是原公平纸店的老板汪家老四汪正锬。
后来,有人在“新时代文具店”店址开设了一家小吃店。我至今记得,我曾在一天下午,花1分钱在这家小吃店买过一个淡馒头吃。当时觉得很值得,因此至今记得。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我祖父母他们就居住在这一带。1938年11月,我父母结婚也在这一带。我父亲和叔父均是从这一带走出嵊县的。
1988年8月,退役前任台湾陆军步兵上校旅长的叔父回嵊探亲,不住设施较好的剡溪宾馆,而选择设施较次的位于市心街与西前街的交叉口南侧、当年汪家老四汪正锬开的公平纸店位置的人民旅馆下榻。其原因,用我叔父的原话来说就是:“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让自己处于旧境之中,睹景思情,以怀念往人往事……”他曾对当地当年的邻居好友一一看望慰问,并赠以红包……
已故的老教师钱方来与城关中学的创始人之一喻传文的胞弟,当年曾和我叔父同在剡山小学补习班上学。因此,我叔父三度回嵊探亲,钱方来与喻传文均来作陪叙旧。
第二张旧照片:
这幢房屋则位于市心街与西前街的交叉口的北侧。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初,这家店的店号是中法药房(中德药房则在南大街的西段南侧)。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关门大吉了,而且一直关着。直到1958年,国家才在这里开设东风饭店。《嵊县城乡建设志》第52页上也明确记载着:“1958年,在市心街与西前街交叉口新建东风饭店,为砖木结构三层楼。建筑面积718.42平方米……”这是最有力的证据。
隔西前街,与这幢房屋相对的是张震昌纺线针织品店。就因此,当年我母亲在东横街设摊贩卖的“洋丝线”,无论是白色的、黑色的、青色的……全来自“张震昌”的。每隔一两天,我便要代母亲去那店进货。一来二去,时间一长,互相就加深了了解。我不仅了解了他们那家店的情况,更了解了他们那家店周围的情况:迈过市心街那边就是东前街的西端。北侧是象吉南货店,一天到晚,生意一直很兴隆的;南侧是通源福文具店。1954年,我去崇仁中学上初中,发现崇仁镇中街也有一家叫“通源福”的文具店。后来知道,两家“通源福”本是一徐姓家开的。只是兄长将店开进了城里,弟弟则仍守在崇仁老家……
在那地段市心街的东侧,有一家面向市心街的酒酱店,名曰“同和”。听人说,其意思是“该店出售的酒酱质量同万和一样”。从该店的知名度、生意兴隆程度,与老百姓的口碑来推测,我估计不相上下。
同和酒酱店对面有一爿油条店,生意也是很不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