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开展撤区扩镇并乡;2001年再次实施“撤扩并”
嵊州现在下辖21个乡镇和街道,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嵊县下辖的乡镇数量远远不止这些,而且当时还有“区”这一级机构。现在的乡镇区划是经过两次“撤扩并”形成的。
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城区(资料图)
1992年5月,嵊县开展撤区扩镇并乡工作,撤销11个区公所和66个乡镇,合并为17个镇11个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次“撤扩并”。
说起“撤扩并”,当年任石璜区副区长和通源乡党委书记的屠彭忠记忆犹新。他说,这次撤区扩镇并乡工作是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当时实行县以下设区管乡(镇)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县、区、乡三级管理的行政体制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三级管理行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大部分乡镇规模过小,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更快发展;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县与乡之间有区级派出机关,增加了一个中间环节,管理层次增加,条块关系复杂,影响了乡镇政府的功能,不利于基层政权建设;小城镇形不成规模,发挥不了辐射功能,不利于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繁荣农村商品经济,强化乡镇政权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92年5月,根据省有关精神和要求,嵊县正式推行撤区、扩镇、并乡这一重要改革措施。
1999年,建成区约为9.08平方公里(红圈处) [卫星图由嵊州市建设局(测绘和地理信息局)提供]
屠彭忠说,当时,社会各界对“撤扩并”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部分镇乡干部担心自己的去向,一些老百姓担心会造成办事难。县委对此反复调研论证,充分准备,在实施时综合考虑地域、人口、经济流向和生产内容等诸多因素,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从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出发,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习惯,因此“撤扩并”工作非常顺利。“撤扩并”后,各乡镇的块状经济初步形成,如蒋镇的厨具产业、长乐镇的电机产业、苍岩镇的丝织产业、博济镇的玻钢产业等,为乡镇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5年12月6日,嵊州市成立仪式举行。(资料图)
到2001年,我市再次实施机构改革,将17个镇11个乡合并为目前的4个街道、11个镇、6个乡。这就是第二次“撤扩并”。
第二次“撤扩并”时,屠彭忠已是乡镇企业局局长。他告诉记者,这一次乡镇撤并涉及当时的城关镇、浦口镇、甘霖镇、崇仁镇、长乐镇、三界镇、三塘乡。撤销城关镇,设立三江街道、鹿山街道和剡湖街道;把浦口镇拉进市区,撤销浦口镇,设立浦口街道;撤销三塘乡,并入三江街道。这样一来,城市管理体制理顺了,城市化水平提升了,城市框架也拉大了,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发展。撤销博济镇和苍岩镇,并入甘霖镇;撤销富润镇和广利乡,并入崇仁镇;撤销开元镇和绿溪乡,并入长乐镇;撤销蒋镇和友谊乡,并入三界镇。这样,进一步确立了这些中心集镇的地位,形成了小城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