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嵊州
四秩春秋,栉风沐雨。
剡溪两岸,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大桥飞架相连,一处处工地塔吊林立,一个个农村繁花似锦……目光所及之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今非昔比。
改革开放40年,让嵊州这个江南小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789平方公里土地上,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
今天的嵊州,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奋力谱写嵊州发展新篇章。
拉开框架打 造魅力之城
40年前,北岗亭外一片荒凉;40年前,剡溪南侧即是农村。
家住孝子坊的徐樟祥老人,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他记得,昔日的老城区,最热闹的街只有两条:一条叫南大街,一条叫市心街,市心街上的东风饭店,有闻名遐迩的“九罗碗”。
彼时的北直街,旧称马桥头,宽不足4米,最窄处仅供一辆马车通行。
但现在,徐樟祥觉得热闹的地方,比过去多了许多。最近,他被伢儿、孙子簇拥着去吾悦广场吃了个饭,惊叹吃饭还要叫号排队。
而嵊州市区的大小道路,自北直街拓宽至今,已经多得不计其数。
街多了,路宽了,楼高了,灯亮了,景美了……变化,让土生土长的嵊州老城关也很难找到旧城的痕迹。
1995年,嵊县撤县设市,周彬高中毕业后填写的籍贯也由嵊县改成了嵊州。
现如今,在外打拼多年的周彬回嵊省亲,感触良多,同时也有了回乡投资的愿望。他说,过去不曾想家乡的魅力能和大城市比肩,是改革开放的功劳,让嵊州变得越来越美。
筑梦于斯,把嵊州打造成为一个魅力之城,是一代又一代剡溪儿女的共同心愿。
城南大桥
翻开历史的记忆册,老城区的变化历历在目。
1997年,市区开建剡湖景区;
2000年,市区改造城隍庙;
2002年,市区修建文化广场;
2003年,嵊州大桥横亘南北;
2005年,市区建成艇湖森林公园;
2008年,长安桥打通城西堵点;
2015年,剡溪大桥飞架如虹。
路桥相连,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嵊州的城区范围“东扩南进、西延北连”,实现了从“城隍山时代”向“三江时代”的大跨越。
往东,为经济开发区。 1994年前,经济开发区一片荒芜,如今已是嵊州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城市发展的加速器。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工业、物流、信息、电子、新材料环保等企业密布;配套的商住项目相继落户,金湾国际、明山桃源、玉兰花园、和悦时代广场等高档楼盘陆续建成,2018年9月4日,世界500强绿地集团也落子于斯,让开发区绽放出新的魅力。
往南,为城南新区。
“嵊州大桥的通车,让城南新区跃然而上;城中村改造,让城南新区成为城市焦点。”见证城南新区嬗变的人这样说。
的确,作为嵊新组团发展的桥头堡,城南新区发展因城改而提速。
2015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城中村改造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一声令下,干群齐心,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各成员单位组成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各级人员迅速抽调到位,大兵团作战推进势如破竹。
四年时间里,城市建设一路高歌猛进,捷报频传。通过城中村改造所拆出的8000亩土地上,嵊州城市形象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2017年8月30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在城南新区考察,由衷地为嵊州城市核心区建设取得的成果点赞,同时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嵊州抓住高铁时代的战略机遇,在塑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上下功夫,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宜居城市。 穷源朔流,是剡溪江畔的旖旎风光让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所沉醉。同是九曲剡溪,今时两岸风光更好,一座魅力之城正以开放、包容、自信、活力的姿态,迈向新征程。
改造后的嵊州大道
精雕细琢 扮靓美丽乡村
今年夏天,马小姐喜提爱车。虽已不是自己入手的第一辆新车,但马小姐在提车后不久,还是喜滋滋地开着车回了趟老家——谷来镇上显潭村。
“小时候,去一趟城里头,要先坐‘飞燕牌’三轮车到谷来镇,然后再坐招手车到西站。”马小姐的印象中,崎岖坑洼的山路颠簸起伏,一趟下来可以把屁股震麻。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乡间公路环境,曾经是大家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集体记忆。
而如今,土坯房已不见踪影,一排排新楼房拔地而起;泥泞路已告别历史,一条条平整的马路贯通各个村落。
2018年11月,丰竹线王院段提标改造,率先成为我市“农村公路提升改造三年行动”中完工的乡道。乌黑油亮的马路宽阔整洁,沿途百姓为之欢呼雀跃。
时针回拨,农村发展永远是人们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
2003年11月,市委召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读书会,“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字眼,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2004年2月,全市三级干部大会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5年春,市委再次召开城乡统筹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城镇带动、产业联动、基础设施拉动、改革促动”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
在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号角中,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农村建设浪潮开始在我市乡村田野间兴起。
2016年,市委市政府在四个月内召开七次城乡环境整治现场会,足迹遍布全市所有乡镇,实现了乡镇现场会全覆盖,凝聚形成“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群众参与”的好氛围。
金兰村
遍地风景,如数家珍。雅璜乡突出竹资源打造山区魅力文化,通源乡白雁坑村做足古榧树与石的结合文章,下王镇上店村突出村嫂文化打造寻芳之旅,王院乡以打造“山水王院、美丽王院”为目标……
好风景,也带来好“钱”景。美丽乡村建设的层层递进,让民宿经济在嵊州大地风生水起。
李培君,里南乡东坑口村何家坞自然村精品民宿创始人。2016年的一场乡村美景“邂逅”,让他驻足长留,不舍离开。
“美丽乡村一直是我在追寻的,直到遇见何家坞,我眼前一亮,就是它了。”李培君在这里重拾儿时记忆,期待能让自己的一双儿女,也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上一辈人的生活足迹。
依山傍水,崇仁镇董郎岗村宛如世外桃源。错落有致的民宿小院,和坐落在群山中的温泉湖相映成趣。
每逢双休、节假日,董郎岗村内车水马龙,来自上海、宁波、杭州等地的游客在此泡温泉、看山水、品美食,也让村里的老百姓有了新的致富门道。
环境变美,生活变好,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散落村间的文化礼堂,自然成了大家的好去处。我市已累计建成文化礼堂188家,“文化礼堂,就是我们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下王镇石舍村党支部书记任团结这样评价。
外联内畅 构建全域交通
2018年11月11日开始,一条关于杭绍台铁路嵊州新昌站、三界站两个高铁站设计的微信投票在朋友圈内持续传播,吸引投票数超过44.8万票。
没有铁路,嵊州的交通提速一直徘徊在“高速公路时代”。铁路何时通到嵊州,曾是一个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现如今,杭绍台铁路建设高歌猛进,嵊州境内范阳江特大桥、碑山特大桥、林盘山隧道、飞凤山隧道、东茗隧道等项目建设日新月异。
市铁路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金张乐说,杭绍台铁路有望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2021年7月1日前通车。
另一条金甬铁路东西而行,将在城南新区茶坊村和杭绍台铁路十字相交,全面开启嵊州的“高铁时代”。
人们不会忘记,嵊州北靠杭州、东邻宁波、西接金华、南临温台的地理优越性,从1995年才开始正式发挥。
建设中的杨港路东延工程
让我们再次翻开历史的记忆册。1995年8月,上三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完成建设,结束了嵊州无一级公路的历史,2000年底,上三高速公路嵊州段全程建成通车,成为嵊州首条高速公路;2005年12月28日,全长67.566公里的甬金高速公路嵊州段按期完工通车,将甬嵊两地的车程缩短1个小时。
刘彬意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在杭州上大学的那几个暑假里,自己每次回老家嵊州,是多么的麻烦。但通了高速,情况大不相同,“从老东站坐大巴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嵊州。”
说到交通发展,全长8.08公里的罗柱岙至小砩改建工程,不可不提。
2013年10月1日,罗小线改建工程全线贯通。用一个词概括这条道路的建设速度,可以用“奔跑”来形容。16个月的建设工期,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建设单位,都在快马加鞭。“在记忆中,从来没有一个工程的进展如此之快。”不少建设者这样评价罗小线改建工程的速度。
让不少人记忆犹新的,则是堪称“十年项目”的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
线路屡次修改、资金困难重重、史上最难技术攻坚、邻近县市政策拖累……但始终没有人轻言放弃。2015年元旦,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全线贯通,这让市交通局局长罗川龙如释重负,“这是必须夺下的胜利,不仅是全市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全市人民的负责。”
值得一提的是,嵊州农村路网也在40年间发生巨变,变得更为顺通。
走进不少乡镇,如今已是乌黑的柏油马路,车辆行驶平稳安静,再也不见泥泞和尘土飞扬。
以2018年为农村公路提升改造三年行动的启动之年,到2020年完成农村道路提升改造750公里以上,每年完成250公里左右。
构建全域交通,让交通路网成为致富路,成为缩小差别、实现统筹发展的枢纽路。
这样的目标,正在一一实现。
老城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