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又开始包粽子。吃粽子,是我们嵊州百姓的传统习俗。
粽子是从最早的角黍中变化而来的。据《辞海》解释:角黍,即粽子。见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晋周处《风上记》。《本草纲目·谷部四》: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
粽子在西晋《风上记》中已有记载,可知距今至少有1700多年历史。我们的先人于端午节裹起角黍,作为节日往来的礼品,赠送亲朋好友。更为意义重大的是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故民间出现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当地百姓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才有传承今日的龙舟竞渡。又说百姓常放食品到水中祭屈原,被蚊龙所吞食。后人把粽子用五色彩线缚好,屈原才能尝到美味的粽子。总之,端午节吃粽子,由来很久,美食文化深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端午前那天吃粽子,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那么,怎样制作粽子呢?我从小看母亲裹粽子,并吃着母亲裹的粽子长大,现在还记得母亲制作粽子的方法:先从市场上买来几斤竹箬。为了不粘壳,煮竹箬的时候,放上少许菜油,在沸水中煮一会儿,即可捞起。放在盛满水的木桶里,用抹布把一张张竹箬的正反面洗干净,接着,把自家种起来的雪白饱满的优质糯米,倒入畚斗里,在水中淘洗干净后,拿起来滤去水。又撕好缚粽子的苎麻丝和棉线等,准备就绪,即可裹粽。
母亲摆开场面,将洗净的竹箬、淘净的糯米和丝线放在竹匾上。先拿来两张大小差不多的竹箬,用双手折叠,下头尖尖,上头开口,呈锥子状,又拿来糯米,放入竹箬开口内,轻轻地捺实,并把开口的竹箬拗折翻转折叠包好,用棉丝线缚紧,打上抽股结,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裹好了。这样,母亲利落地裹着粽子,还裹了一些鲜肉粽子。最后,我帮助母亲系粽子,3个或5个粽子缚成一串放入大镬里盛满水煮。这样煮四五个小时,闻到粽香味后,即可停止烧火,焖20分钟,使粽子更加熟透,才可以把粽子捞出来,盛在竹篮里。我先尝热气腾腾的白米粽,用白糖蘸蘸,吃起来香喷喷、甜蜜蜜、糯胶胶,味道真介好啊。又剥开有馅子的鲜肉粽,吃进去清香绵糯,油而不腻,滋味无穷。
嵊州粽子在造型上,亦别具一格,有三角粽、尖脚粽、菱角粽、秤砣粽,还有两个小粽子连在一起的,称为抱郎粽、子孙粽。犹如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真是赏心悦目。
端午节,城乡居民准备着过节。但不论贫富,粽子是不可缺少的,有的人家买来糯米、竹箬,自己动手裹粽子;有的人家劳动忙,图个方便,到超市买粽子。端午那天,各家各户门上插了艾蒿、菖蒲,寝室里挂上香袋,小孩子系五色丝线等来驱邪。中午或晚上,家中团聚,吃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梅、雄黄“泡酒饮”),并以粽子、麦镬烧作饭食。在欢声笑语中,大家过着一个和谐、幸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