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二
1975年,钱小英20岁,风华正茂。进入位于崇仁镇的嵊县紫砂厂当学徒工,这是当时全县最大的一个紫砂企业,形势一片大好。
钱小英的师父是宜兴紫砂传人、著名紫砂老艺人蒋祖良,因为对学生要求严格,身边只带了20来位学徒,钱小英是他的关门弟子,也是最喜爱的一位学生。紫砂与其他传统行业一样,收徒是非常严格的,需要考验与挑选。师父对钱小英的评价是:“好学上进,有自信心,认定了的目标从不半途而废。”
因为性格中的好强,加上好学,很快,钱小英就顺利“出师”,被厂里任命为班组长,后来又担任了紫砂车间的车间主任。
作品
从原料、制胚到烧成,钱小英什么都要操心,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一些别人眼里的“闲事”,她也要管,看着窑炉里很多煤都没有完全燃烧就被扔掉,她觉得“肉痛”,就在车间里开展了节约烧煤的比赛,一个星期检测一次,煤渣燃烧得最干净的班组可以得到奖励,虽然只是茶杯、水壶之类的小东西,但却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很快,原本的用煤量就下降了20%。
在紫砂厂工作的十几年里,钱小英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就算是寒冬腊月,下着大雪,她也要半夜起来去看烧窑,生怕值班的年轻人因贪睡而误了产品质量。
忙于管理事务之余,她还潜心钻研新产品,有时为了做好一件新产品的设计,她坐在工作台前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做好的产品稍微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就毫不犹豫地砸掉重做。在她与同事的手中,一件件精美的紫砂作品还被当作国礼随访国外。
作品
在像钱小英这样的紫砂艺人将最美好的青春投注在紫砂事业上的时候,嵊州紫砂也走过了最辉煌的阶段。1988年,随着改革浪潮席卷全国,钱小英决定辞职创业,成为当时全县国营企业自谋职业的女职工里为数不多的一位。
1988年5月,在向亲朋好友筹资5万元后,钱小英在崇仁镇赵马村办起了紫砂工艺厂,招收了十来名职工,又发展了十来名外加工的村民。钱小英一方面当老师,培训徒弟,一方面当全面手,亲自制作模子,烧窑,不到一个月,精巧别致的微型紫砂花盆就成批问世,8月份,她又以敏锐的市场触觉,开发设计紫砂茶具。当年10月,她独自赴广东开广交会,就接下了1万多元的茶具出口订单,第二年,广交会的订单上升到6万多元。到了1995年,钱小英的出口订单达90多万元,名列全省紫砂生产企业出口成交额首位。
“那时,我们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花盆、工艺茶具形成7大系列、600余个品种,98%以上外贸出口,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钱小英说。
|